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杵声齐·砧面莹
作者: 贺铸 〔宋代〕
砧面莹,杵声齐。
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
戍人犹在玉关西。
白话文翻译:
砧板光滑,捣衣的声音整齐。
捣制好的征衣上写满了泪水和墨迹。
寄往玉关的信应当有万里之遥,
守边的战士仍在玉关的西边。
注释:
- 砧面莹:砧板表面光滑,形容砧板整洁光亮。
- 杵声齐:捣衣服的声音整齐一致,表现出捣衣的动作。
- 征衣:军人出征时所穿的衣服。
- 泪墨题:形容用泪水和墨水写下的思念之情。
- 玉关:古代边关,象征着边防和征战。
- 戍人:守边的士兵。
典故解析:
“玉关”是古代边防的象征,历史上多次出现于边塞诗中,代表着遥远的战场和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玉关”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远方戍卫士兵的思念和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贺铸(约1062-1125),字方回,号秋水,宋代词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才华横溢。他的词风清新婉约,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威胁,士兵常驻边关,诗人通过描绘捣衣的场景,表达对远方战士的关切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杵声齐·砧面莹》是一首情感浓烈的边塞诗,诗中通过描绘捣衣声和砧面光滑的景象,展现了一个动人的画面。诗的开头“砧面莹,杵声齐”,通过声音和视觉的结合,营造了一个温暖而又紧迫的氛围,仿佛我们能听到那整齐的捣衣声,看到那光亮的砧板。接着诗人提到“捣就征衣泪墨题”,不仅表现出对远方战士的关心,更隐含了对离别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在最后两句中,“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诗人通过“寄”字的使用,传达出遥远与思念的深重感。玉关象征着边疆的遥远和不易抵达,戍人则是离家的士兵,诗人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反映出对国家和士兵的深切关怀。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也有对家国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贺铸作为词人的才情与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砧面莹,杵声齐”:描绘了捣衣的场景,表达了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
- “捣就征衣泪墨题”:征衣上写满了思念和情感,体现了对远方战士的关怀。
- “寄到玉关应万里”:强调了距离的遥远,寄情于远方的戍人。
- “戍人犹在玉关西”:点出戍人并未归,反映出一种忧愁的情境。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句子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砧面与杵声形成对比,表现出生活的平静与内心的忧虑。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体现了对士兵的思念与关怀,表达了对和平与团圆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砧面:象征着家居生活的安宁与温暖。
- 杵声:代表着勤劳与希望,声响中饱含着思念。
- 征衣:象征着战争与离别,承载着士兵的使命与责任。
- 玉关:象征着国家的边疆,表达了远方的孤独与牺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砧面莹”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家庭温暖的氛围
- B. 战争的惨烈
- C. 士兵的英勇
- D. 自然风光
-
“泪墨题”意指什么?
- A. 用泪水和墨水写的思念
- B. 用墨水写的诗篇
- C. 书法艺术
- D. 对战争的控诉
-
诗中提到的“玉关”象征着什么?
- A. 生死离别
- B. 家乡
- C. 边疆
- D. 战斗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孤独情感。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边塞壮丽的风光与对国家的思考。
诗词对比:
对比贺铸的《杵声齐》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情感,但贺铸更侧重于个人的思念与家国情怀,而王之涣则强调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国家的壮志,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李白与宋代词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