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初夏八首》

时间: 2025-01-04 06:56:06

少室山前日日风,望嵩楼下水溶溶。

卷将春色归何处,尽在车前榆荚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室山前日日风,望嵩楼下水溶溶。卷将春色归何处,尽在车前榆荚中。

白话文翻译:

在少室山前,风日日吹拂,站在望嵩楼上,看到水波荡漾。春天即将过去,它的色彩被卷到了哪里?原来都藏在了车前的榆树果实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少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嵩山的一部分。
  • 望嵩楼:位于嵩山附近的一座楼阁。
  • 水溶溶: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 榆荚:榆树的果实,形状类似钱币,俗称“榆钱”。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绘自然景色和季节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游历嵩山时的所见所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晚春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色,通过风、水、榆荚等元素,表达了春天即将过去,但春色依旧存在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晚春初夏的景色。首句“少室山前日日风”,通过“日日风”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次句“望嵩楼下水溶溶”,以“水溶溶”形容水波的动态美,增添了诗的意境。后两句“卷将春色归何处,尽在车前榆荚中”,巧妙地将春天的色彩与榆荚联系起来,暗示春天虽去,但其色彩依旧存在于自然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日日风”表达了时间的连续性和季节的变化。
  • 次句以“水溶溶”形容水波的动态美,增强了诗的视觉感受。
  • 后两句通过“卷将春色归何处”提出疑问,随后以“尽在车前榆荚中”作答,巧妙地将春天的色彩与榆荚联系起来,表达了春天虽去,但其色彩依旧存在于自然之中。

修辞手法:

  • 拟人:“卷将春色归何处”中的“卷将”赋予了春天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比喻:“尽在车前榆荚中”将春天的色彩比喻为榆荚,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季节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感慨,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
  • 水溶溶:形容水波的动态美,增添诗的意境。
  • 榆荚:象征春天的色彩,暗示春天虽去,但其色彩依旧存在于自然之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少室山”位于哪个省? A. 河南省 B. 山东省 C. 河北省 D. 陕西省

  2. “望嵩楼下水溶溶”中的“水溶溶”形容的是什么? A. 水波荡漾的样子 B. 水流湍急的样子 C. 水面平静的样子 D. 水色清澈的样子

  3. 诗中的“榆荚”象征什么? A. 春天的色彩 B. 秋天的果实 C. 冬天的雪花 D. 夏天的花朵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
  • 杜甫的《春望》:表达对春天景色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晚春初夏八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自然景色,但张耒的诗更多表达季节变迁的感慨,而王维的诗则更多表达对自然美的静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人的作品的详细鉴赏,有助于理解张耒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