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寄樊仆射(一作寄襄阳樊司空) 于鹄 〔唐代〕 却忆东溪日,同年事鲁儒。 僧房闲共宿,酒肆醉相扶。 天畔双旌贵,山中病客孤。 无谋还有计,春谷种桑榆。
白话文翻译: 回忆起在东溪的日子,与同年好友鲁儒共度时光。 在僧房中闲适地共宿,在酒肆里醉酒后互相扶持。 天边的双旌显得高贵,而山中的我却是个孤独的病客。 虽然没有智谋,但还有些计策,春天在山谷中种植桑榆。
注释:
- 东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曾经居住或游历的地方。
- 同年:指同一年中举或进士及第的人,这里指诗人的朋友。
- 鲁儒:指来自鲁地的儒生,鲁地是孔子故乡,儒学发源地。
- 僧房:僧人居住的房间。
- 酒肆:酒店,酒馆。
- 天畔双旌:指高官显贵的仪仗,双旌是古代高官的仪仗之一。
- 病客:指诗人自己,因病而感到孤独。
- 无谋还有计:虽然缺乏智谋,但还有一些办法或计划。
- 春谷种桑榆:在春天的山谷中种植桑树和榆树,指诗人打算在山中自给自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可能是于鹄在山中隐居时写给友人樊仆射(或襄阳樊司空)的信件,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孤独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诗人可能因病或隐居在山中,思念过去的友人和生活,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在山中自给自足,表达了一种隐逸山林、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过去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当前孤独生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僧房闲共宿,酒肆醉相扶”描绘了与友人共度的欢乐时光,而“天畔双旌贵,山中病客孤”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病痛。最后两句“无谋还有计,春谷种桑榆”则展现了诗人积极面对生活,打算在山中自给自足的决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 “却忆东溪日,同年事鲁儒。”:诗人回忆起在东溪与同年好友鲁儒共度的时光,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僧房闲共宿,酒肆醉相扶。”:描绘了与友人在僧房中共宿,在酒肆中醉酒后互相扶持的情景,展现了友情的深厚。
- “天畔双旌贵,山中病客孤。”:通过对比天边高官显贵的仪仗和山中孤独的病客,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病痛。
- “无谋还有计,春谷种桑榆。”:表达了诗人虽然缺乏智谋,但还有一些办法或计划,打算在春天在山谷中种植桑榆,自给自足。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天畔双旌贵”与“山中病客孤”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病痛。
- 象征:“春谷种桑榆”象征着诗人打算在山中自给自足,过上简朴的生活。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当前孤独生活的感慨,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自给自足的决心。
意象分析:
- 东溪:象征着过去的美好时光。
- 僧房、酒肆:象征着与友人共度的欢乐时光。
- 天畔双旌:象征着高官显贵的地位。
- 山中病客: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病痛。
- 春谷种桑榆:象征着自给自足的隐逸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同年”指的是什么? A. 同一年出生的人 B. 同一年中举或进士及第的人 C. 同一年结婚的人 答案:B
-
诗中的“天畔双旌”象征着什么? A. 高官显贵的地位 B. 山中的美景 C. 诗人的孤独 答案:A
-
诗中的“春谷种桑榆”表达了什么? A. 诗人打算在山中自给自足 B. 诗人打算在山中种植粮食 C. 诗人打算在山中隐居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逸山林的生活态度。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于鹄的这首诗都表达了隐逸山林的生活态度,但王维的诗更多地描绘了山中的自然美景,而于鹄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鹄的这首诗及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