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太渊二首》

时间: 2025-01-01 15:33:33

端人舌本钝如槌,自画村眉不入时。

门巷张罗宾客少,车轮生角仆夫悲。

共游洛下凋零尽,末向岩头付嘱谁。

为吾子师余岂敢,伊家元有大宗师。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和林太渊二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端人舌本钝如槌,自画村眉不入时。
门巷张罗宾客少,车轮生角仆夫悲。
共游洛下凋零尽,末向岩头付嘱谁。
为吾子师余岂敢,伊家元有大宗师。

白话文翻译:

有些人的舌头本来就迟钝得像锤子一样,他自己画的村庄的眉毛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门口和巷子里招待的客人少得可怜,车轮上生了角的仆人感到悲伤。
曾经在洛阳一起游玩的朋友几乎都已凋零殆尽,最后又向岩头的谁去托付呢?
我怎么敢说是你的老师?毕竟你家原本就有位大宗师。

注释:

  • 端人:指口才差的人。
  • 舌本钝如槌:比喻口才笨拙。
  • 自画村眉:指自画的村庄,意指自我描绘的形象。
  • 门巷张罗:形容家中门口和小巷里招待的客人少。
  • 车轮生角:比喻生活艰辛,仆人悲伤。
  • 洛下:指洛阳,古代著名的文化中心。
  • 岩头:指山岩之巅,隐喻托付的对象。
  • 子师:指自己作为老师的身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石庵,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文人中以诗词见长。他的作品承袭了北宋的传统,尤其在词的形式上有较高的造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使得诗人对人生感慨颇深。诗中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和林太渊二首》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首联以“舌本钝如槌”形象地描绘了那些口才笨拙的人,暗示了当时政治环境下人们的无奈与压抑。接着,诗人以“门巷张罗”展现出自己生活的冷清,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悲愤。诗的后两句则将视角转向友人,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情感丰沛,结构严谨,意象鲜活,充分展示了宋代诗人的深刻思考与敏感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端人舌本钝如槌:指那些口才不佳的人,形象地将其比作锤子,表达对他们言辞的无奈。
  2. 自画村眉不入时:自我描绘的形象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寓意着对社会变化的无能为力。
  3. 门巷张罗宾客少:家中门口招待的客人稀少,暗示生活的孤寂。
  4. 车轮生角仆夫悲:比喻生活的艰辛,仆人因生活困苦而悲伤。
  5. 共游洛下凋零尽:曾经在洛阳一起游玩的朋友都已离去,感叹时光荏苒。
  6. 末向岩头付嘱谁:对未来的迷茫,不知向谁去托付。
  7. 为吾子师余岂敢:自谦,表示自己不敢自称为他的老师。
  8. 伊家元有大宗师:提到友人的家中有大宗师,反衬自己的渺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舌本钝如槌”将口才差比作锤子,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衬:通过自谦与友人的大宗师形成对比,突显作者的谦卑。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个人的孤独与对友人往昔的怀念,展现了对社会变迁的思考与无奈,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意象分析:

  • 舌头:象征口才和表达能力。
  • 村眉:象征个人形象和社会认可。
  • 门巷:象征社交生活和人际关系。
  • 车轮:象征生活的艰辛与困境。
  • 洛下:象征文化和友谊的聚集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舌本钝如槌”指的是什么? A. 聪明人
    B. 口才差的人
    C. 画家
    D. 诗人

  2. “门巷张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受? A. 热闹
    B. 孤独
    C. 兴奋
    D. 满足

  3. 诗人对友人的态度是? A. 自豪
    B. 傲慢
    C. 谦卑
    D. 轻视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对比《和林太渊二首》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皆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李白更多表现出积极的洒脱,而刘克庄则是对于失落的深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