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脱骊山厄,龙钟九十馀。谁知汉掌故,传得不全书。
白话文翻译:
偶然躲过了骊山的厄运,活到九十多岁。谁知道汉朝的历史掌故,传承下来的却不全。
注释:
- 骊山:位于陕西省,历史上与许多古代事件相关,如秦始皇的陵墓。
- 龙钟:指年老体衰的样子,形容诗人自己年纪已高。
- 汉掌故:汉朝的历史和典故。
- 传得不全书:指传承下来的历史资料并不完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以豪放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体现了对历史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历史传承面临困境。刘克庄在反思历史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缺失的忧虑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开头的“偶脱骊山厄”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长寿的感慨,似乎在暗示着历史的无常和个人命运的巧合。骊山作为一个历史符号,代表了许多古代故事和传说,诗人在这里自我感慨,既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深思。接下来的“龙钟九十馀”则进一步突出诗人的年纪,体现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谁知汉掌故,传得不全书”则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知识缺失的忧虑。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掌故、典籍的缺失让人感到遗憾。诗人以个人的长寿和历史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知识传承的渴望。
整首诗虽短,但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哲思和情感,显示出诗人对历史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偶脱骊山厄:诗人偶然间逃过了骊山的厄运,暗指历史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巧合。
- 龙钟九十馀:自己已年过九十,表现出诗人的老态与长寿。
- 谁知汉掌故:对汉朝历史的掌故发出疑问,体现对历史的探究精神。
- 传得不全书:反映对历史知识缺失的遗憾,强调了历史的残缺与不完整。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偶脱”和“传得”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己的经历和历史的传承进行对比,隐喻历史的无常与个人的渺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知识传承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骊山:象征历史与命运。
- 龙钟: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汉朝: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辉煌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刘克庄的“龙钟”指的是: A. 年轻 B. 年老体衰 C. 英俊 D. 聪明
- “骊山”在诗中象征: A. 财富 B. 历史 C. 自然 D. 家园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喜悦 B. 愤怒 C. 感伤 D. 幸福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可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对比,两首诗均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历史的传承,而杜甫则关注个人的生存境遇。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刘克庄相关文集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