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孙季蕃游净居诸庵》

时间: 2025-01-01 14:16:13

满院静沉沉,微闻有梵音。

不来陪客语,应恐坏禅心。

母处归全少,师边悟已深。

戒衣皆自衲,因讲始停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院静沉沉,微闻有梵音。
不来陪客语,应恐坏禅心。
母处归全少,师边悟已深。
戒衣皆自衲,因讲始停针。

白话文翻译:

满院子静悄悄的,隐约听到梵音。
不与客人交谈,恐怕会破坏了我的禅心。
回到母亲身边的人很少,师父旁边的悟道者已然很深。
戒律之衣都是自己缝制的,因讲道所以才停下了手中的针线。

注释:

  • 满院:整个院子。
  • 梵音:佛教的音乐或歌声,通常与修行、禅定有关。
  • 陪客:与客人交谈。
  • :恐怕、担心。
  • 坏禅心:破坏了内心的宁静与专注。
  • 母处:指母亲身边。
  • 全少:很少、几乎没有。
  • 师边:在师父身边。
  • 悟已深:对道理的领悟已经很深刻。
  • 戒衣:出家人所穿的僧衣。
  • 自衲:自己缝制。
  • 因讲始停针:因讲道而停止缝针的动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梦得,号青山,晚号白云山人,曾任官职,后隐居于山林。他的诗风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清新细腻之篇,擅长抒情,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同孙季蕃游净居诸庵》作于刘克庄隐居生活的一段时间,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实践。诗中描绘的环境和心态,反映了诗人在追求内心宁静与修行的过程中的感受。

诗歌鉴赏:

《同孙季蕃游净居诸庵》是一首描绘静谧环境与内心修行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诗的开篇“满院静沉沉”,便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给人以宁静的感受。接着,诗人提到“微闻有梵音”,这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象征着佛教修行的氛围,暗示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不来陪客语,应恐坏禅心”,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交谈的谨慎态度,显示了他对心境的珍视与保护。通过对比“母处归全少,师边悟已深”,诗人进一步深化了对修行状态的思考,说明在世俗生活中,能够心无旁骛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并不容易。最后一句“戒衣皆自衲,因讲始停针”则展示了他在修行过程中自给自足的态度,以及在讲道过程中对修行的专注。

整首诗在意象上突出了宁静致远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修行的思考与追求,展现了他对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通过简单而深邃的语言,诗人不仅传达了个人的情感,更让人们思考修行与生活的关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满院静沉沉:描绘出一种静谧、宁静的环境,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安宁。
  2. 微闻有梵音:隐约传来的佛教音乐,增添了禅意的氛围。
  3. 不来陪客语:表达了诗人对交谈的避讳,显示出对内心平静的珍视。
  4. 应恐坏禅心:进一步强调了与人交谈可能会影响到内心的宁静与专注。
  5. 母处归全少:提到很少回归母亲身边的人,暗示世俗生活的稀少。
  6. 师边悟已深:与师父相伴的人对道理的领悟已经很深。
  7. 戒衣皆自衲:自制僧衣,体现出对修行的认真与坚持。
  8. 因讲始停针:因讲道而停止缝制,象征着在修行与讲道中全心投入。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母处归全少,师边悟已深”,形成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梵音象征着内心的修行与宁静,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环境与内心修行的状态,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追求,强调了内心宁静的重要性,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心灵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静沉沉: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 梵音:代表佛教修行的氛围。
  • 戒衣:象征出家人对修行生活的认真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梵音”代表什么?

    • A. 世俗音乐
    • B. 佛教音乐
    • C. 民间歌谣
  2. 诗人为什么不愿意陪客人说话?

    • A. 害怕打扰他人
    • B. 害怕破坏自己的禅心
    • C. 不喜欢交谈
  3. 诗中“自衲”的意思是?

    • A. 自己缝制
    • B. 买来的
    • C. 朋友送的

答案: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刘克庄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鸟鸣涧》,两首诗都展现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但刘克庄更加强调了禅宗的修行,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