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镇虏台宴诸将》

时间: 2025-01-14 06:33:07

戈戟丛中玳宴开。

正同诸将捉生回。

十年高卧希夷峡,此日还登镇虏台。

长剑舞,巨觥催。

帐前金鼓震风雷。

李陵碑外天骄遁,遥见旌旗报捷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戈戟丛中玳宴开。
正同诸将捉生回。
十年高卧希夷峡,此日还登镇虏台。
长剑舞,巨觥催。
帐前金鼓震风雷。
李陵碑外天骄遁,遥见旌旗报捷来。

白话文翻译:

在戈戟林立的地方,盛大的宴会开始了。
正与各位将领欢庆胜利。
我在希夷峡中高卧了十年,今天终于再次登上镇虏台。
长剑在空中舞动,巨大的酒杯也被频频举起。
帐前的金鼓声震天动地,如同雷鸣。
在李陵碑外,昔日的英雄已经逃遁,远远可以看到旌旗飘扬,传来捷报。

注释:

  • 戈戟:古代兵器,戈和戟的统称。
  • 玳宴:指盛大的宴会,玳是美玉的意思,形容宴席的奢华。
  • 捉生回:捉住敌人,返回胜利的意思。
  • 希夷峡:地名,指作者曾经隐居的地方。
  • 镇虏台: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用于镇压敌人。
  • 长剑舞:形象地描述将士们的武器和斗志。
  • 巨觥:大酒杯,用于盛酒,象征庆祝。
  • 金鼓:金色的鼓,常用于军中庆功,象征威武。
  • 李陵碑:指李陵的纪念碑,李陵是汉朝的名将,因战败而被贬,成为历史典故。
  • 天骄:指天才之士,这里指逃跑的敌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邦奇,明代诗人,生于官宦世家,曾有过较为显赫的仕途生涯。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擅长描绘战争场面,表现士人的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战争胜利后,诗人举办宴会庆祝,表达对胜利的喜悦及对过去隐居生活的反思。诗中涉及的李陵碑则反映了历史的悲壮,诗人通过对比彰显了当下的荣耀与过去的艰辛。

诗歌鉴赏:

《鹧鸪天 镇虏台宴诸将》是一首充满豪情与气势的诗作。诗人在戈戟林立的军营中,举办盛大的宴会,庆祝胜利。这种场景不仅展现了将士们的勇敢与团结,也反映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诗中提到的“十年高卧希夷峡”,表现了诗人对往日隐居生活的怀念,暗含对战争的无奈与对和平的渴望。

长剑舞、巨觥催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宴会的热烈气氛,金鼓声和旌旗飘扬则象征着胜利的荣耀。通过李陵碑的典故,诗人不仅传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也使得整首诗在庆祝胜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沉重的历史感。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既有对胜利的欢庆,也有对历史悲剧的深思。

整体来看,诗作在豪情与沉思之间游走,展现了一个士人对历史的理解与对现实的感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戈戟丛中玳宴开:在戈戟林立的军营中,盛大的宴会开始了。表现了战争的激烈与胜利后的欢庆。
  2. 正同诸将捉生回:正与各位将领欢庆胜利,展现了团结一致的士气。
  3. 十年高卧希夷峡,此日还登镇虏台:回忆过去十年的隐居生活,今天重新回到战场,象征着重返荣耀。
  4. 长剑舞,巨觥催:武器在舞动,酒杯频频举起,渲染了热烈的庆祝气氛。
  5. 帐前金鼓震风雷:帐篷前的金鼓声如雷鸣般震撼,显示了军队的威武。
  6. 李陵碑外天骄遁,遥见旌旗报捷来:提到李陵的历史故事,表现出对胜利的喜悦和对历史的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长剑舞,巨觥催”,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如“帐前金鼓震风雷”,通过夸张的描绘增强了气氛的激烈感。
  • 典故:引用李陵碑的故事,增加了诗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厚度。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庆祝胜利,同时反思历史,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展现了士人的豪情与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戈戟:象征战争与斗志。
  • 玳宴:象征庆祝与欢乐的气氛。
  • 长剑:象征力量与勇气。
  • 巨觥:象征欢庆与团结。
  • 金鼓:象征威武和士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戈戟丛中玳宴开”意指什么? A. 在安静的地方举办宴会
    B. 在战争中庆祝胜利
    C. 诗人过着隐居的生活
    答案:B

  2. “十年高卧希夷峡”中的“高卧”指的是什么? A. 隐居生活
    B. 战争中的休息
    C. 高山上的生活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李陵碑”是用来象征什么? A. 诗人的荣耀
    B. 历史的悲剧与教训
    C. 胜利的庆祝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的作品,表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 《将进酒》:王寿的诗作,描绘了酒宴与豪情。

诗词对比:

  • 韩邦奇与李白的诗歌风格对比:韩邦奇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李白则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二者在表现主体情感时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韩邦奇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典故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