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甲辰秋,舟次全州,寄怀李凝仙姊》

时间: 2025-01-06 07:39:50

冷怯西风扑鬓丝。

寒砧画角雁归迟。

试观皎洁天边月,又向蓬窗照别离。

思寄语,劝添衣。

嫦娥应亦笑人痴。

梦魂未隔三千里,已转柔肠十二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冷怯西风扑鬓丝。
寒砧画角雁归迟。
试观皎洁天边月,
又向蓬窗照别离。
思寄语,劝添衣。
嫦娥应亦笑人痴。
梦魂未隔三千里,
已转柔肠十二时。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西风中,连鬓发都感到刺骨的寒意。
寒冷的砧板上,画角声响,归来的大雁显得格外迟缓。
试想那皎洁的月亮高悬在天边,
又透过蓬松的窗棂照耀着我的别离。
我想寄语于你,劝你多添衣服。
嫦娥也应该在一旁笑我痴情。
梦与魂尚未隔开三千里,
已然在这漫长的时光中思念你。

注释:

  • 冷怯:冷得让人畏惧,形容寒冷的程度。
  • 西风:指从西方吹来的冷风,多用于描写秋冬季节的寒冷。
  • 寒砧:寒冷的砧板,砧板上作菜时的寒冷感觉。
  • 画角:一种乐器,通常用于传达归家的信号。
  • 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宫仙子,象征着月亮和孤独。
  • 柔肠:形容思念的情感,像肠子般扭曲。

典故解析:

  • 嫦娥:在中国文化中,嫦娥是月亮的象征,常与离别和孤独联系在一起。诗人提到嫦娥,暗示着自己对远方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尚憙,清代诗人,生于甲辰年。他的诗作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常常表现出对故人、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秋天,诗人舟行至全州,寄情于李凝仙姊,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思念。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通过描绘秋天的冷风和月亮,呈现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开头两句“冷怯西风扑鬓丝”,不仅描绘了寒冷的气候,也隐喻着内心的孤寂与惧怕。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通过“试观皎洁天边月”引入了月亮这一意象,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情感。月亮照耀着窗外,仿佛在提醒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后面的“思寄语,劝添衣”则传达出诗人对远方人的关心之情,充满了温暖与情谊。最后两句“梦魂未隔三千里,已转柔肠十二时”则表达出即便相隔千里,思念的情感依旧强烈,时间在思念中似乎变得更加漫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冷怯西风扑鬓丝:寒风扑面,令人感到畏惧,强调了秋天的寒意。
  2. 寒砧画角雁归迟:描绘夜晚的寒冷与孤独,归雁的迟归更显得离别的忧伤。
  3. 试观皎洁天边月:月亮清澈明亮,象征着思念与孤独的陪伴。
  4. 又向蓬窗照别离:月光透过窗子,映照着离别的伤感。
  5. 思寄语,劝添衣:向远方寄予关心与牵挂,希望对方保暖。
  6. 嫦娥应亦笑人痴:提到嫦娥,表明思念的情感是普遍的,甚至连神话中的人物也会对此感到可笑。
  7. 梦魂未隔三千里:即使相隔千里,梦中也能相聚。
  8. 已转柔肠十二时:思念的情感在时间中转动,如同柔肠般难以自已。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月亮和嫦娥拟人化,赋予情感。
  • 对仗:如“冷怯”与“寒砧”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 比喻:用“柔肠”比喻思念的情感,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思念为主题,表现了在秋天的寒冷背景下,诗人对远方人的深切情感与关怀,展现了亲情与友情的温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来临与离别的情感。
  • 月亮:常与思念、孤独相联,象征着对远方的牵挂。
  • 嫦娥:代表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 A. 古琴
    B. 画角
    C. 箫
    D. 二胡

  2. 诗人在诗中劝对方: A. 多吃饭
    B. 多添衣
    C. 多喝水
    D. 多运动

  3. 诗中提到的神话人物是: A. 织女
    B. 嫦娥
    C. 牛郎
    D. 西王母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思念与离别的情感,吴尚憙的作品更注重秋天的寒冷与孤独的氛围,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往日情景的怀念与伤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