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扇四首 其四 折扇》
时间: 2025-01-16 22:30: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楮先生共竹君子,巧制人人买聚头。
宜画宜书争月旦,可舒可卷剧风流。
层层曲似屏痕展,幅幅轻如帆影收。
安得一挥驱酷吏,清风从此遍南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折扇的赞美,诗中提到以楮树和竹子制作的折扇,巧妙的工艺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折扇不仅适合绘画和书写,还能在风中舒展与卷起,显得风流倜傥。扇子的层层曲线如同屏风的痕迹,轻盈如同帆影一般。诗人希望借助扇子的轻盈一挥,驱逐那些残酷的官吏,带来清风,使南方的大地清爽宜人。
注释:
- 楮先生:指的是楮树,古代用来制作纸张和扇子的材料。
- 竹君子:指的是竹子,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君子象征,代表高洁和坚韧。
- 月旦:古代文人雅士争论的时节,指每月的初十。
- 屏痕:屏风上的痕迹,形容扇子的弯曲形状。
- 帆影:形容扇子轻盈,像船帆在水面上轻轻晃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荣汝楫(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字士骥,号惟斋。他生活在清代,作品大多反映了清代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折扇》产生于清代,正值文人雅士流行使用折扇,折扇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文人身份的象征,常用来表达个人情感和风雅之趣。通过对折扇的描绘,诗人寄托了对自由、清风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折扇》是一首颇具生活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折扇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其在生活中的多重功能和文化象征。诗的开头以“楮先生共竹君子”引入,强调了折扇的材料,既有自然之美,又承载着人文情趣。接下来的“宜画宜书争月旦”,则展现了折扇作为文人工具的双重性,既可以用于书写,也可作为绘画的载体,体现了文人风雅的生活方式。
在形式上,诗人运用层层叠叠的意象,描述折扇的轻盈和灵动,如“层层曲似屏痕展,幅幅轻如帆影收”,使得折扇的形态生动而富有诗意。最后的“安得一挥驱酷吏,清风从此遍南州”,则是对理想政治的渴望,通过折扇的轻盈一挥,象征着对不公与压迫的反抗,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楮先生共竹君子:楮树和竹子合在一起,暗示折扇的材料来源,象征清雅与高洁。
- 巧制人人买聚头:精巧的制作让人们争相购买,显示折扇在社会中的流行与重要性。
- 宜画宜书争月旦:适合绘画和书法,强调文人使用折扇的多重功能。
- 可舒可卷剧风流:折扇的灵活性,能在风中舒展或卷起,体现出一种风流的姿态。
- 层层曲似屏痕展:形容扇子层层的曲线,如同屏风上展现的痕迹,增添了视觉的美感。
- 幅幅轻如帆影收:形象地描绘了扇子的轻盈,像帆船上的帆影一样轻巧。
- 安得一挥驱酷吏:表达了对政治不公的愤慨,希望通过轻松的方式驱逐残酷的官吏。
- 清风从此遍南州:渴望能够带来清新的空气与理想的生活,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的美好期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层层曲似屏痕展”,通过比喻使折扇的形态更生动。
- 对仗:如“可舒可卷”,形成整齐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折扇赋予了生动的情感,表现其灵动与活泼。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折扇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希望,展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折扇:象征文人的风雅与情趣。
- 楮树与竹子:代表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体现了工艺的精巧。
- 清风:象征自由与美好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折扇是由哪两种材料制作的? A. 木材和铁
B. 楮树和竹子
C. 纸和布
D. 玻璃和塑料 -
“安得一挥驱酷吏”中“酷吏”指的是?
A. 优秀的官员
B. 残酷的官吏
C. 贫穷的百姓
D. 和蔼的长者 -
诗中提到的“清风”象征什么?
A. 寒冷的天气
B. 自由与美好生活
C. 纷乱的世道
D. 个人的悲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对比王维的《鸟鸣涧》,虽然题材不同,但同样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理想的追求。王维通过简约的描写展现宁静的自然,而荣汝楫则通过折扇展现人文的情趣,两者皆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相关网络资源与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