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太行
作者: 曹勋 〔宋代〕
太行应助往还程,一带峰峦日日青。
岂比韩苏当日祷,兹行国事叶三灵。
白话文翻译:
太行山应该能帮助我的来去之程,一道道的峰峦每天都是青翠的。
哪里能和韩愈和苏轼当年祈祷相比,现在我出行是为了国家大事,仿佛得到了三位神灵的护佑。
注释:
- 太行: 指太行山,位于中国华北,是一条重要的山脉。
- 应助: 应该能够帮助。
- 往还程: 往返的旅程。
- 一带: 一条带状的。
- 峰峦: 高山与山峰的统称。
- 日日青: 每天都是青翠的样子。
- 岂比: 哪里能比得上。
- 韩苏: 指韩愈和苏轼,两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 当日祷: 当年祈求的事情。
- 国事: 国家事务。
- 叶三灵: 指三位神灵,可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庇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宋代诗人,与当时的文人一样,注重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过太行》创作于作者出行之时,太行山的壮丽景色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同时,诗中提到的“国事”暗示了当时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表现了诗人对国家事务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过太行》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与感慨人事的诗作。诗中首先描绘了太行山的壮丽景色,体现出自然的伟大和永恒。通过“太行应助往还程”一句,诗人表达了对这片山脉的敬畏与依赖,仿佛自然能够为他的旅程带来庇护与支持。
接下来的“岂比韩苏当日祷”则引入历史人物,表明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古人智慧的敬仰。韩愈和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祈祷与追求,成为诗人自我反思的对照。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敬意,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国家事务中有所贡献。
整首诗通过对太行山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事的紧密关联。诗中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和对历史的反思,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最终,诗人将对自然的感悟与对历史人物的崇敬结合,形成一幅生动的山水人文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太行应助往还程: 诗人希望太行山能够在自己的旅途中给予支持和帮助,展现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
- 一带峰峦日日青: 描绘太行的雄伟与常青,表现了自然的恒久之美。
- 岂比韩苏当日祷: 表达对历史人物的钦佩,强调自己与古人之间的区别。
- 兹行国事叶三灵: 说明诗人此行的目的与国家事务相关,并表达了对神灵的期盼。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仗、比喻等手法,如“往还程”与“国事”,展示了诗人的语言能力和艺术风格。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历史的反思,体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与对未来的展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行: 象征着坚韧与支持。
- 峰峦: 代表自然的伟大与不变。
- 韩苏: 代表历史智慧与文化传承。
- 三灵: 象征着对未来的希望与保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太行”主要指什么? A. 一个人
B. 一座山
C. 一条河 -
诗人提到的“韩苏”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A. 韩愈和苏轼
B. 李白和杜甫
C. 白居易和王维 -
诗中“日日青”主要描述的是哪个意象的特征? A. 河流
B. 田野
C. 山峰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诗词对比:
《登高》与《过太行》都描绘了自然景观,王之涣的作品更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而曹勋则在自然中融入了历史与国家的思考,二者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诗人情怀。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曹勋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太行山文化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