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策第仍为邑,於公未足论。
眼中无佛国,户外即韩门。
道大功非细,人亡德则存。
四风寄双泪,吹到秀峰原。
白话文翻译:
我仍在这个地方读书,但对于公事却谈不上什么贡献。
眼中看不到佛国的景象,户外却只有韩门的影子。
道理深远,成就不可小觑,人的生死虽去,德行却能长存。
四风送来双泪,最终飘到秀峰的原野。
注释:
- 策第:指读书考试的地方,古代读书人称自己的学业为“策”。
- 於公:指对公众事务的贡献。
- 佛国:指理想的境界或处于安宁幸福的状态。
- 韩门:指韩愈的门第,暗指世俗的权势。
- 道大功非细:意指大道理和伟大的成就不是微不足道的。
- 四风:指自然界的风,象征思念或哀痛的情感。
- 双泪:指诗人因伤心而流下的眼泪。
- 秀峰原:可能指秀丽的山峰和原野,象征宁静的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细腻生动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且常以生活的细节传达哲理,感情真挚而深刻。
创作背景:
《刘世臣先生挽诗》是杨万里为悼念刘世臣而作,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与悼念之情,反映了他对生死、人生价值的思考。在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故人深切的怀念,展现了人情的真挚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挽诗透过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深厚的情感。第一句“策第仍为邑”传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思索,尽管仍在读书,然而却感到个人的力量微薄,对社会的贡献不足。接下来的“眼中无佛国,户外即韩门”则是对世俗权势的感叹,诗人心中理想的境界与现实的差距让他感到无奈。诗中反复提到“道大功非细”,强调了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生死,而在于德行的流传,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
最后两句“四风寄双泪,吹到秀峰原”生动地描绘了思念之情,如风一般,带着泪水,最终归于自然的宁静之处,显示出诗人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与哀痛。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刘世臣的悼念,也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反思,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策第仍为邑: 表达作者仍在书院求学,暗含对社会责任的自省。
- 於公未足论: 反思自己对公共事务的贡献不够。
- 眼中无佛国: 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感。
- 户外即韩门: 暗示外界被权势和世俗所包围。
- 道大功非细: 强调伟大的道理与成就,值得深入探讨。
- 人亡德则存: 提出即使人去世,德行依然能够留存。
- 四风寄双泪: 表达因思念而流下的眼泪,情感深切。
- 吹到秀峰原: 指向自然的归宿,象征内心的平静。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策第”与“於公”,“四风”与“双泪”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 “佛国”象征理想与追求,而“韩门”则代表现实的权力与世俗。
- 比喻: “四风寄双泪”将思念与泪水比作风,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的无奈。通过对比理想与现实,强调德行的永存,使得整首诗在悼念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策第: 学业与志向,象征对知识的追求。
- 佛国: 理想与追求的境界,传达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 韩门: 世俗权势的象征,反映社会现实。
- 四风: 自然的力量与思念的传递,象征情感的流动。
- 双泪: 哀思与怀念,直接表现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佛国”象征什么? a) 理想境界
b) 现实生活
c) 自然景色
d) 社会事务 -
“四风寄双泪”中“四风”指的是:
a) 四季变化
b) 自然风
c) 四个方向
d) 四种情感
答案:
- a) 理想境界
- b) 自然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挽诗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均表现了对故人的怀念,但杨万里的更侧重于对德行和理想的追求,而陆游则以自然景色反映自身的情感与忧国之思。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