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溪边月上二首
正月十四夜,如何月便团。
似知吾辈出,头借上元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的是正月十四的夜晚,明亮的月亮在天上显得格外圆满。月亮似乎知道我们这些人正在欣赏它,所以特意借着上元节的光辉而显得更加明亮。
注释:
- 正月十四夜:农历正月的第十四天晚上,这一晚的月亮通常是最圆的。
- 如何月便团:这里“如何”可理解为“为什么”,诗人惊叹于月亮的圆满。
- 似知吾辈出:月亮似乎知道我们在此欣赏它。
- 头借上元看:借用上元节(元宵节)这个节日的光辉,强调夜晚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正月元宵之际,正是人们庆祝新春的时刻,诗人通过描写明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节日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开头“正月十四夜”便直接引入了诗歌的时间背景,给人以清晰的时空感。诗人在正月的夜晚,月亮照耀着大地,显得格外圆满。此时正值上元佳节,象征着团圆、喜庆和希望。诗人通过“如何月便团”的提问,传达了对月亮的惊叹与赞美,也反映出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一句“头借上元看”,则将节日的氛围与月亮的美丽相结合,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成功,月亮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暗示着团圆和美好的愿望。诗中透露出的和谐美感,既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与尊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正月十四夜:简洁地设定了时间背景,正处于节庆之际。
- 如何月便团:表达了诗人对月亮圆满的惊叹,也隐含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似知吾辈出:赋予月亮以灵性,暗示自然界与人类情感的共鸣。
- 头借上元看:将节日与月亮的美丽结合,表现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其“知晓”的能力,增强了诗的情感表现。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团圆节日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团圆、幸福与宁静。
- 正月: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元宵节
C. 端午节 -
诗人对月亮的态度是: A. 不屑一顾
B. 赞美与惊叹
C. 恐惧 -
诗中“如何月便团”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惆怅
B. 惊喜
C. 忧伤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对比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以月亮作为重要意象,但李白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杨万里则更侧重于节日的欢乐与团圆的美好。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