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过临平二首
原文展示:
人家点缀荻花林,
水绕阶除雪湿衿。
最是疏篱与修竹,
脚根半入小河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人家在荻花林中点缀,水流环绕着楼梯,湿润了衣襟。最美的景致是稀疏的篱笆和修长的竹子,脚下的根部已经半浸入小河的深处。
注释
字词注释:
- 人家:指住家,家户。
- 点缀:装饰,衬托。
- 荻花:即芦苇花,常见于水边。
- 阶:台阶。
- 除雪:清除雪,形容湿润。
- 湿衿:湿润的衣襟。
- 疏篱:稀疏的篱笆。
- 修竹:修长的竹子。
- 脚根:脚的根部,指站立的地方。
- 小河:小溪流。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而是描绘了自然景观及人居环境,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热爱而闻名。他的诗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过临平二首》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之际,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对自然田园的向往,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了一个恬静的乡村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深刻感受。开篇以“人家点缀荻花林”入手,展现了人家的自然和谐,荻花的柔美与人家的朴素交相辉映。接下来的“水绕阶除雪湿衿”,通过水的环绕与湿衣的描写,渲染了自然的清新与生活的真实。这种细腻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那份恬静与舒适。
第三句“最是疏篱与修竹”,则将视线引向了更具象的自然元素,稀疏的篱笆与挺拔的竹子,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最后一句“脚根半入小河深”,则通过脚浸入水中的细节,强化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与当时社会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家点缀荻花林:描绘了人在自然中的和谐美,荻花的存在让人家显得生动而富有诗意。
- 水绕阶除雪湿衿:水流环绕台阶,给人以清新湿润的感觉,诗人用“湿衿”表现了自己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最是疏篱与修竹:这里将疏篱和修竹作为最美的景致,表现了一种简约而高雅的乡村生活。
- 脚根半入小河深:最后一句通过脚与水的接触,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深切感受,以及对生活的融入。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疏篱与修竹”,形成对仗工整的句式。
- 意象描写:通过“荻花林”、“水绕阶”等意象,营造出宁静的乡村氛围。
- 拟人:水流环绕、湿衿的描写富有情感,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内心的淡泊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荻花:象征自然的纯真与美好。
- 水:流动的水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清新。
- 篱竹:疏篱和竹子体现了乡村的简朴与雅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杨万里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荻花”常生长于哪里?
- A. 山顶
- B. 水边
- C. 沙漠
- D. 田野
-
“脚根半入小河深”这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 A. 远离自然
- B. 与自然亲密接触
- C. 生活的忙碌
- D.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杨万里《过临平二首》与王维《鹿柴》:
- 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杨万里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