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令晏崔白大图幅径三丈》

时间: 2025-01-19 15:33:03

扶桑大茧如瓮盎,天女织绡云汉上。

往来不遣凤衔梭,谁能鼓臂投三丈。

人间刀尺不敢裁,丹青付与濠梁崔。

风蒲半折寒雁起,竹间的皪横江梅。

画堂粉壁翻云幕,十里江天无处着。

好卧元龙百尺楼,笑看江水拍天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赵令晏崔白大图幅径三丈
扶桑大茧如瓮盎,天女织绡云汉上。
往来不遣凤衔梭,谁能鼓臂投三丈。
人间刀尺不敢裁,丹青付与濠梁崔。
风蒲半折寒雁起,竹间的皪横江梅。
画堂粉壁翻云幕,十里江天无处着。
好卧元龙百尺楼,笑看江水拍天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内容涉及自然景观和艺术创作的结合。诗中提到的“扶桑大茧”像一个大瓦罐,天女在银河之上织造绫绡。往来不见的凤凰衔着织布的梭子,谁能有力气将这幅三丈长的画卷投出?人间的刀尺无法裁剪这幅画,丹青技艺只托付给濠梁的崔白。风中的蒲草被半折,寒雁随风而起,竹林间的梅花横生。画堂的粉壁翻动着如云的帷幕,十里江天之间无处可以安放。最后,诗人乐于在元龙百尺的高楼上安卧,笑看江水与天际相拍流淌。

注释

  • 扶桑:传说中神树,位于东海,代表日出之地。
  • 天女:指天上的女神,典型神话意象。
  • 凤衔梭:凤凰叼着织布的梭子,象征着美好的艺术创作。
  • 濠梁崔:指濠梁的崔家,与绘画工艺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歌、散文、词都具有极高的成就。苏轼在政治上经历坎坷,文化上则成就斐然,尤其以其豪放、洒脱的个性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的一段艺术创作时期,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与艺术的热爱。诗中融合了自然与艺术,表现出他对人间技艺的感慨与对大自然的敬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诗的开头以“扶桑大茧如瓮盎”引入,描绘出一个宏大的背景,接着通过“天女织绡云汉上”彰显了艺术创作的神秘感。在这一过程中,诗人表现出对创作过程的体悟,尤其是“往来不遣凤衔梭,谁能鼓臂投三丈”一句,传达出一种对艺术创作艰难的感叹。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最后一句“笑看江水拍天流”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哲思,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充分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深邃思考和高超技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扶桑大茧如瓮盎:比喻光辉灿烂的太阳,形象生动。
  2. 天女织绡云汉上:描绘了神话般的织女在银河中织造美丽的绫绡。
  3. 往来不遣凤衔梭:表现了创作的艰辛,凤凰无法送来织布的工具。
  4. 谁能鼓臂投三丈:对创作难度的感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5. 人间刀尺不敢裁:强调人间的工具无法裁剪这幅宏伟的画卷。
  6. 丹青付与濠梁崔:将艺术的技巧寄托于高人之上。
  7. 风蒲半折寒雁起:自然景象的描绘,寒雁飞起,生动形象。
  8. 竹间的皪横江梅:竹林中梅花的横生,春意盎然。
  9. 画堂粉壁翻云幕:画堂的墙壁如云般翻动,充满变幻。
  10. 十里江天无处着:展现出浩瀚的江天,无法安放。
  11. 好卧元龙百尺楼:诗人乐于在高楼中安卧,享受生活。
  12. 笑看江水拍天流:洒脱的态度,随意看江水流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扶桑大茧”形象生动。
  • 拟人:如“天女织绡”,赋予神话人物。
  • 对仗:如“风蒲半折寒雁起,竹间的皪横江梅”,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感慨与对自然美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流逝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扶桑:象征光明与希望。
  • 天女:代表艺术的神秘与优雅。
  • 凤衔梭:象征艺术创作的过程。
  • 寒雁:象征自由与流动的生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扶桑”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太阳
    C. 月亮
    答案:B

  2. “往来不遣凤衔梭”的意思是: A. 凤凰在飞
    B. 创作中无人送来工具
    C. 诗人在创作
    答案:B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迷茫
    C. 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春夜美景,感情深邃。

诗词对比

  • 苏轼 vs. 李白:两位诗人在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上各有千秋,苏轼更多体现的是对艺术的追求与生存的哲思,而李白则侧重于对故乡与人生的感怀。

参考资料

  • 《唐宋诗词鉴赏》
  • 《苏轼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