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里剩荆榛,荒城塞水滨。
饥乌还槁骨,怪兽诧生人。
驿路芜难辨,边氛煽太频。
嗟嗟卢与扁,无术起青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凉的边境地区,百里之处只剩下荆棘和荒草,古老的城池孤零零地坐落在水边。饥饿的乌鸦啄食着干枯的骨头,怪兽在此地出现,似乎对人类的到来感到惊讶。驿道被杂草覆盖,难以辨认,而边境的氛围也显得异常频繁和紧张。诗人感叹卢与扁(两位古代著名的诗人)无能为力,无法指引自己走出这片荒凉,仿佛在无尽的黑暗中摸索。
注释
- 荆榛:一种灌木,生长于荒野,象征荒凉。
- 荒城:指废弃的城池,代表了战乱后的破败。
- 饥乌:饥饿的乌鸦,寓意生存的困境与绝望。
- 怪兽:此处可能指代不明的生物,暗示环境的险恶。
- 驿路:古代的交通要道,现已被杂草覆盖。
- 边氛:边境地区的气氛,通常带有紧张和危险感。
- 卢与扁:指古代著名的诗人,象征传统文化的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权,清代诗人,生于战乱时期,作品常表现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文环境的关怀。他的诗风以沉郁、悲凉著称,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文背景来反映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遭遇。
创作背景
《初抵延长》创作于清代中期,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迁剧烈。诗人通过对边境荒凉景象的描写,表现出对战乱的忧虑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初抵延长 其一》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边境地区的荒凉与人类的无奈。诗的开头“百里剩荆榛,荒城塞水滨”,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接着,饥饿的乌鸦和怪异的生物,使得这一荒凉之地更显得神秘而恐怖。诗人在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的荒凉,还传达出一种深层的无助感,暗示人类在自然和历史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诗的中间部分“驿路芜难辨,边氛煽太频”,表现出边境的险恶与混乱,驿路的模糊让人感到迷茫,边氛的频繁更加深了诗人的忧虑。最后一句“嗟嗟卢与扁,无术起青磷”,则是对古代诗人卢仝与扁鹊的感叹,暗示即便是文化的象征也无能为力,孤独和无助感愈发强烈。
整首诗在形式上稳重而有力,情感上深邃而复杂,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与人性的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里剩荆榛:描写了长途跋涉后,只看到荆棘和荒草,象征着贫瘠与荒凉的环境。
- 荒城塞水滨:古城边缘的水域,暗示这里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凋零。
- 饥乌还槁骨:饥饿的乌鸦啄食干枯的骨头,表现了生存的艰难和对生命的威胁。
- 怪兽诧生人:出现的怪兽让人类感到惊讶,象征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力与脆弱。
- 驿路芜难辨:驿道被杂草覆盖,交通的阻断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边氛煽太频:边境的气氛紧张而频繁,更加突显了生存环境的恶劣。
- 嗟嗟卢与扁:对古代诗人的感叹,表明即使是文化的象征也无法改变现实。
- 无术起青磷:暗示无能为力,诗人在荒凉中迷失。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百里剩荆榛”和“荒城塞水滨”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饥乌和怪兽的描写赋予了生物以人类的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比喻:将荒凉的景象与人类的命运相联系,展示了生存的困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揭示战乱后的荒凉与人类的无奈,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深刻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历史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荆榛:象征荒凉和失落。
- 荒城:代表历史的沧桑与人类的无常。
- 饥乌:象征生存的艰难与绝望。
- 怪兽:代表自然的威胁与未知的恐惧。
- 驿路:象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百里剩荆榛”中的“荆榛”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灌木
C. 一种树木
D. 一种水草 -
诗中提到的“卢与扁”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A. 董仲舒与司马迁
B. 卢仝与扁鹊
C. 李白与杜甫
D. 白居易与王维 -
诗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C. 对历史的怀念
D. 对战争的渴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王权的《初抵延长》与杜甫的《春望》对比:
- 王权侧重于描绘荒凉与无奈,杜甫则在描写战乱中的惆怅,二者都表现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
王权的《初抵延长》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对比:
- 李白在怀古中表达豪情与壮志,而王权则在荒凉中感叹无力,风格与情感基调的对比更加突显了各自的个性。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