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抵延长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7:56:29

耆老几人在,逡巡诉马前。

各言轻战伐,不自识园田。

转徙来千里,儿孙半九泉。

皇恩非不渥,大赍已三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耆老几人在,逡巡诉马前。
各言轻战伐,不自识园田。
转徙来千里,儿孙半九泉。
皇恩非不渥,大赍已三年。

白话文翻译:

几位耆老(年长者)在此聚集,徘徊在马前诉说着自己的经历。
他们各自谈论着轻率的战争,不知道自己应当耕种的田地。
转眼间已迁徙千里,自己的儿孙却有一半埋在了九泉之下。
皇上的恩泽并不是没有施予,然而大赐已经过了三年。

注释:

  • 耆老:年长者,指有年纪的人。
  • 逡巡:徘徊,来回走动。
  • 轻战伐:指轻率地进行战争,缺乏慎重。
  • 园田:指应当耕作的田地,暗指农田。
  • 转徙:迁移,搬迁。
  • 九泉:阴间,表示死亡的地方。
  • 皇恩非不渥:皇帝的恩宠并不是没有施加。
  • 大赍:大赐,给予丰厚的赏赐。
  • 已三年:已经过去三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权,清代诗人,生平不详,诗风多以写景抒情为主,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情感历程。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社会动乱频繁,诗人通过对耆老的描绘,反映出对战争的思考与对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耆老的视角切入,展现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诗中开头几句描绘耆老们在马前徘徊诉说,塑造出一种无奈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经历的沧桑与对往昔的怀念。接着,诗人提到他们轻率谈论战争,不自觉地忽略了应当耕作的田地,暗示了在战乱中人们的生活被打乱,失去了基本的生存保障。

后两句则更加沉重,诗人通过“儿孙半九泉”的叹息,表现出对于战争造成的家庭破碎和生命的无常的深切感慨。同时,“皇恩非不渥,大赍已三年”一语,虽然提到皇帝的恩赐,但也隐含了对于这种恩惠的无奈和不满,显示出社会底层对于战争与权力的无力感。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四联的结构,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对战争的批判,也蕴含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耆老几人在,逡巡诉马前:几位年长者在马前徘徊,诉说着自己的遭遇。
    • 各言轻战伐,不自识园田:他们谈论战争的轻率,却忘记了耕作的田地。
    • 转徙来千里,儿孙半九泉:迁徙了千里,自己的儿孙却有一半已去世。
    • 皇恩非不渥,大赍已三年:虽然皇帝的恩泽并没有缺乏,但这恩惠已经持续了三年。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轻战伐”与“不自识园田”形成对比,表现战争的轻率与生活的无奈。
    • 比喻:用“九泉”比喻死亡,增强了情感的沉重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耆老的叙述,反映出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对于生活的焦虑,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定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耆老:象征着战争的受害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苦难。
  • 马前:代表着动荡与不安,暗示着生活的无常。
  • 园田:象征着安稳的生活与希望。
  • 九泉:死亡与失去,突出战争带来的悲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耆老”指的是: A. 年轻人
    B. 年长者
    C. 士兵
    D. 农民

  2. “各言轻战伐”的意思是: A. 各自讨论战争的轻率
    B. 大家都支持战争
    C. 讨论农业问题
    D. 各自讲述自己的故事

  3. 诗人提到的“九泉”是指: A. 仙境
    B. 人间
    C. 阴间
    D. 平原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中的民生困苦,展现出诗人对国家与人民的关注。两首诗都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影响,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王权诗文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