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假山》

时间: 2025-01-01 13:48:02

上党搀天碧玉环,绝河千里抱商颜。

试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

造物何如童子戏,写真聊发使君闲。

何当挈取征西去,画作围床六曲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党搀天碧玉环,
绝河千里抱商颜。
试观烟雨三峰外,
都在灵仙一掌间。
造物何如童子戏,
写真聊发使君闲。
何当挈取征西去,
画作围床六曲山。

白话文翻译:

上党地区的青翠山环抱着碧玉般的天空,
千里之外的河流像是拥抱着商人的容颜。
试试看那烟雨朦胧的三峰之外,
所有美景尽在灵仙的掌心之间。
造物主的技艺怎比得上孩童的嬉戏,
画面生动,仿佛使君的闲情逸致。
何时能携带着这幅画征西而去,
画成围绕着床榻的六曲山。

注释:

字词注释:

  • 上党:古地名,今山西省上党地区。
  • 碧玉环:形容美丽的山水景色如同碧玉的环绕。
  • 绝河:形容河流的遥远或绝美。
  • 商颜:指的是商代的风韵,象征美好。
  • 灵仙:指神仙或灵气,形容一种超凡脱俗的境地。
  • 挈取:携带、带走的意思。
  • 围床六曲山:指的是六曲山的美景,围绕四周。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及的“灵仙”意喻一种理想的境界,可能源于道教文化中的仙人思想。
  • 六曲山可能与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广泛而深刻,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概,又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应是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时写成,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渴望归隐山林,远离政务的心情。

诗歌鉴赏:

苏轼的《和人假山》以清新自然的山水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高度赞美与深刻思考。诗中开篇即以“上党搀天碧玉环”描绘了山水的美丽,翩然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灵动的气息。随后提及“绝河千里抱商颜”,则用“河”与“商颜”的对比,突显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让人联想到壮丽的河山与古老的传统。

“试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此句表明自然的美丽在于它的广阔与神秘,同时“灵仙”的概念又使得这幅画面更显得超然脱俗,仿佛一切皆在神的掌控之中。接着,诗人用“造物何如童子戏”来反思,感叹自然的创造之美如同孩童游戏般纯真,显现出一种无忧无虑的境界。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何当挈取征西去,画作围床六曲山”,展现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渴望以画作记录这一切美好。

这首诗不仅具备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更是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度思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党搀天碧玉环:描绘了上党的美丽景色,形容山环抱着清澈的天空,意象鲜明。
  • 绝河千里抱商颜:千里之外的河流,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远在天边。
  • 试观烟雨三峰外:引导读者去观察更远的山峰,渗透出诗人对自然无法尽览的感叹。
  • 都在灵仙一掌间:一切美好景色仿佛都在灵仙的掌握之中,表现了超然的境界。
  • 造物何如童子戏:对比自然之美与孩童游戏,体现了自然创造的无邪与纯真。
  • 写真聊发使君闲:通过画作表达闲适的情感与对生活的享受。
  • 何当挈取征西去:渴望能将这幅画作带走,追寻理想的生活。
  • 画作围床六曲山:美景围绕,象征着和谐与宁静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碧玉环”形象生动。
  • 拟人:自然的创造被比作孩童的戏耍,赋予了生命。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平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展现了追求自由与宁静的心灵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上党:象征优美的自然环境。
  • 碧玉:代表纯洁和美好。
  • 灵仙:象征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
  • 六曲山:代表理想的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上党搀天碧玉环”中“搀”字的意思是?

    • A. 拖
    • B. 抱
    • C. 环绕
    • D. 持
  2. 诗中提到的“灵仙”指的是?

    • A. 一种植物
    • B. 神仙或灵气
    • C. 一座山
    • D. 一种动物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人生的感慨
    • C.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C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苏轼的《和人假山》与王维的《鹿柴》同样以自然为题材,但苏轼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与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描绘自然的宁静与清新。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位诗人在对自然的表现上各自的独特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