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也知水碓妙通神,长听春声不见人。
若要十分无漏逗,莫将戽斗镇随身。
白话文翻译:
我知道水碓的声音非常神奇,常常听到春天的鸟鸣,却看不见人影。
如果想要完全不被打扰,就不要把打水的斗子带在身边。
注释:
- 水碓:一种用水力驱动的磨坊,通常用来碾米或磨粉。
- 妙通神:指水碓的声音精妙而又神奇,似乎能沟通自然。
- 长听春声:常常听到春天的声音,指的是春天的鸟鸣等自然声音。
- 无漏逗:指不被打扰或干扰。
- 戽斗:用来打水的工具,意指生活琐事。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水碓”与“春声”的描写,反映了自然与人生活的关系,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风景和生活情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用生动的细节展现生活的美好。
创作背景:诗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活的矛盾使得诗人渴望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歌鉴赏:
《明发西馆晨炊蔼冈四首》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界细腻的观察与感受,尤其是水碓的声音与春天的鸟鸣,传达出一种和谐的自然之美。诗中描绘的场景令人联想到清晨,水流潺潺,鸟鸣阵阵,仿佛在展示一个富有生机的世界。诗人以“我知道水碓的声音非常神奇”开篇,立即引起读者的注意,这不仅是对水碓的描述,更是对自然声音的赞美。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人际交往的隐晦看法,长时间听到春声却看不见人,似乎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而最后一句“莫将戽斗镇随身”则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琐事的放下,强调宁静与专注的重要性。整体而言,诗中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态度的反思,表现了诗人渴望超然物外的心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也知水碓妙通神” — 表达对水碓声音的敏锐感知,赋予其神秘感。
- “长听春声不见人” — 描述一种孤独感,虽然有自然的声音,但缺乏人际的交流。
- “若要十分无漏逗” — 提出一个条件,若想要完全的宁静。
- “莫将戽斗镇随身” — 建议放下琐事,寻求内心的安宁。
-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水碓的声音形容得如同有灵性般,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表现了诗人渴望宁静与内心自由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水碓:象征生活的琐碎与自然的和谐。
- 春声:代表生命的复苏与自然的美好。
- 戽斗:暗示生活中的繁琐与干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水碓”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磨坊
C. 一种乐曲 -
诗人提到的“春声”代表什么? A. 春天的鸟鸣
B. 春季的雨声
C. 春天的风声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B. 对自然的赞美与生活的思考
C.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春夜喜雨》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擅长描绘自然,但杨万里更关注生活琐事与内心感受,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表达哲理与禅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