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过叶家桥二首》

时间: 2025-01-06 15:01:17

圩峻愁今路,山行羡昨朝。

闭窗深坐轿,合眼过危桥。

岸近何由到,魂惊半欲销。

寄言薛丞相,最稳是轻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过叶家桥二首
作者: 杨万里

圩峻愁今路,山行羡昨朝。
闭窗深坐轿,合眼过危桥。
岸近何由到,魂惊半欲销。
寄言薛丞相,最稳是轻舠。

白话文翻译:

在陡峭的圩地上,忧虑着今天的行路;
山路行走,羡慕着昨天的旅程。
闭上窗户深坐在轿中,
合上眼睛渡过那危险的桥。
岸边如此接近为何还无法到达,
心惊胆战,几乎魂飞魄散。
告诫薛丞相,最稳妥的还是轻船划行。

注释:

字词注释:

  • 圩峻:指陡峭的圩地,表示路途艰难。
  • :羡慕,向往。
  • 合眼:闭上眼睛,表示对危险的逃避。
  • 危桥:形容桥的危险。
  • 岸近何由到:岸边近在咫尺,却无法到达,表达无奈。
  • 魂惊:形容心神不宁,心慌意乱。
  • 轻舠:指轻巧的小船,表达安全稳妥的意思。

典故解析:
“薛丞相”可能指的是历史上某位以稳重著称的丞相,表示对安全行船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行旅途中,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艰险路途时的心情,反映了对过去安稳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晓过叶家桥二首》通过描绘旅行途中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开头的“圩峻愁今路”便点出了他对于当下艰难旅途的忧虑,接着“山行羡昨朝”则是对昨日平坦旅程的怀念,形成强烈的对比。整首诗的笔调可以感受到一种无奈与不安。诗人在轿中闭窗合眼,显然是在逃避眼前的危险,然而“岸近何由到”一句更是道出他心灵的惶恐与焦虑,仿佛在质问:即便岸边如此接近,为何却无法到达?这种对距离的感知,似乎更是对生命与安全的深刻反思。

结尾处“寄言薛丞相,最稳是轻舠”不仅是对友人的劝告,更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安慰,提醒自己在危险的生活中要选择更安全的方式。整首诗从个人的内心感受出发,逐渐扩展到了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杨万里深邃的哲理性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圩峻愁今路”:描述了在陡峭的圩地上,诗人对当下道路的忧虑。
  2. “山行羡昨朝”:表现了对昨天顺利旅行的羡慕与向往。
  3. “闭窗深坐轿”:描绘了诗人闭上窗户、深坐轿子的状态,体现出一种逃避现实的情绪。
  4. “合眼过危桥”:合眼渡过危险的桥,表现了对危险的无奈与恐惧。
  5. “岸近何由到”:感叹虽然岸边近在咫尺,却仍无法到达,表达生存的无奈。
  6. “魂惊半欲销”:心神不宁,几乎要消失,体现出深切的恐惧感。
  7. “寄言薛丞相”:向薛丞相传达劝告,表明对安全的重视。
  8. “最稳是轻舠”:总结出安全的行为选择,暗示选择轻巧安全的船只。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行羡昨朝”与“闭窗深坐轿”,形成音律的美感。
  • 比喻:用“轻舠”比喻安全、稳妥的生活方式。
  • 拟人:通过“魂惊”形象地表现出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危险路途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安全的深刻思考,反映出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对过去安稳生活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
  • 山行:代表行旅的艰辛与劳累。
  • 轿:象征着逃避与无奈。
  • 危桥:象征人生中的挑战与危险。
  • 轻舠:象征安全的选择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圩峻愁今路”中“圩”指什么?
    A. 平坦的道路
    B. 陡峭的地方
    C. 河流
    D. 山丘

  2. 诗中对“薛丞相”的提及主要是为了表达什么?
    A. 对友人的怀念
    B. 对安全的重视
    C. 对过去的反思
    D. 对未来的期待

  3. “岸近何由到”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急切
    B. 无奈
    C. 快乐
    D. 迷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了旅行中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生的思考。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也反映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与人生的无奈。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晓过叶家桥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虽然主题不同,但都通过自然景物传达了内心的情感。
  • 在意象上,杨万里更侧重于道路的艰难与安全的选择,而王维则描绘了山水的静谧与人生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词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