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监中即事二首一》

时间: 2025-01-09 14:41:23

愁云欲雪纷来族,微霰铮鏦先入竹。

舞空蛱蝶殊未下,迸瓦明珠正相逐。

仆夫无事困薪苏,乌鸟不鸣依室屋。

肺病恶寒望劝酬,桔梗作汤良可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雪监中即事二首一
作者:晁补之

愁云欲雪纷来族,
微霰铮鏦先入竹。
舞空蛱蝶殊未下,
迸瓦明珠正相逐。
仆夫无事困薪苏,
乌鸟不鸣依室屋。
肺病恶寒望劝酬,
桔梗作汤良可沃。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愁云似乎要下雪,纷纷扬扬而来,
细小的霰雪先在竹林中响起。
空中舞动的蛱蝶尚未落下,
而屋顶上迸出的明珠正在争相奔逐。
仆人无事,困在柴火旁打盹,
乌鸦也不叫,依偎在屋檐下。
我因肺病感到寒冷,希望得到温暖,
桔梗煮成汤,正好可以滋补我。

注释

  • 愁云:指的是阴沉的云,暗示天气的变化。
  • 微霰:细小的雪粒。
  • 铮鏦:形容霰雪落在竹子上发出的清脆声响。
  • 舞空蛱蝶:指空中翩翩起舞的蝴蝶。
  • 明珠:比喻从瓦片上落下的水珠,形容其晶莹剔透。
  • 仆夫:指仆人,表示家中的工作人。
  • 肺病:指因天气寒冷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 桔梗:一种药材,常用于煮汤以缓解病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字允和,号仲明,宋代诗人,南宋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风格清新高雅,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为题材,语句流畅,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春天,正值天气多变之际,诗人身处监禁之中,心情愁苦,借助春雪的意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诗中通过描绘春雪与日常生活,折射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雪为引子,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冬春交替的画面。开篇即以“愁云欲雪”引入,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反映诗人内心的忧愁。细腻的描写“微霰铮鏦”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仿佛听到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传递出春雪的气息。接着,诗人写道“舞空蛱蝶殊未下”,在这个季节,阳光与雪花交错,蛱蝶尚未降落,表现出春天尚未完全来临的矛盾感。

诗中“仆夫无事困薪苏”,则写出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仆人沉浸在柴火旁的安逸中,表面上看似平静,而内心却暗藏着对生活的思索。最后两句则转向个人健康,肺病和寒气的感受,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渴望温暖的心情。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内蕴着诗人的孤独与对自由的渴望,具有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愁云欲雪纷来族:描绘阴沉的云层,预示着即将来临的雪,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情绪。
  2. 微霰铮鏦先入竹:细小的霰雪轻声落下,先落在竹子上,声音清脆动听,展现出春雪的独特魅力。
  3. 舞空蛱蝶殊未下:空中舞动的蝴蝶尚未降落,象征着春天的迟到与不定。
  4. 迸瓦明珠正相逐:屋顶上落下的雪珠如明珠般晶莹,形象生动,展现春雪的美丽。
  5. 仆夫无事困薪苏:仆人在柴火旁无所事事,隐喻生活的单调与乏味。
  6. 乌鸟不鸣依室屋:屋外乌鸟沉默不语,传达了孤寂的环境。
  7. 肺病恶寒望劝酬:因病而感到寒冷,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与温暖。
  8. 桔梗作汤良可沃:用桔梗煮汤来滋补身体,反映出诗人对健康的关注与对生活的微小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珠比作明珠,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蛱蝶和乌鸟以情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 对仗:如“愁云欲雪”与“微霰铮鏦”,形成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生活的无奈,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反映出个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温暖关怀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愁云:象征忧愁与不安。
  • 蛱蝶:象征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 明珠:象征珍贵与美好事物的短暂。
  • 桔梗:象征对健康的追求与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愁云欲雪”的意思是: A. 伤心的云层准备下雨
    B. 忧愁的云层准备下雪
    C. 快乐的云层准备放晴
    D. 平静的云层没有变化

  2. 诗人用什么来形容春天尚未到来的状态? A. 蛱蝶未下
    B. 雪花纷飞
    C. 乌鸟不鸣
    D. 竹林清响

  3. 诗中提到的药材是: A. 人参
    B. 桔梗
    C. 黄芪
    D. 玫瑰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的春天早晨的描写,展现春天的生机。
  • 《江雪》:柳宗元的孤独感与自然环境的描绘,反映忧愁与寒冷。

诗词对比

  • 晁补之 vs. 陶渊明: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前者更关注细腻的自然描写,后者则更多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书籍,如《晁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