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时间: 2025-01-08 23:12:47

金樽玉酒,佳味名仙桧。

恐是九龙泉,堪一饮、霜毛却翠。

何须说此,只但饮陶陶,灯光底,百花春,自是仙家地。

星郎早贵,惯见风流事。

留我不须归,倒尊空、烛堆红泪。

飞凫令尹,才调更翩翩,休吊古,枉伤神,有兴来同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蓦山溪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金樽玉酒,佳味名仙桧。
恐是九龙泉,堪一饮霜毛却翠。
何须说此,只但饮陶陶,
灯光底,百花春,自是仙家地。
星郎早贵,惯见风流事。
留我不须归,倒尊空烛堆红泪。
飞凫令尹,才调更翩翩,
休吊古,枉伤神,有兴来同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美酒与春光的向往,开头提到金樽美酒,味道佳美,似乎是仙品。或许这酒是九龙泉的甘露,值得一饮,令人心醉神迷。与其讨论这些,不如尽情饮酒,灯光下,百花盛开,恍若仙境。早已贵为星君的朋友,见惯了风流的场面。留我在此,无需归去,任凭蜡烛泪滴空堆。飞凫令尹,才华更显得翩翩起舞,别再伤感古事,伤神无益,若有兴致就一起痛快地喝醉吧。

注释

  • 金樽玉酒:金色的酒杯,玉般的美酒,形容酒的美好。
  • 九龙泉:传说中的泉水,象征着珍贵的美酒。
  • 陶陶:陶醉的意思。
  • 星郎:指有才华的人,通常是指风流倜傥的青年。
  • 飞凫令尹:可能指的是某个风雅之士,形容其才华横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6年-1124年),字公著,号放翁,宋代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时值社会动荡、士人心态复杂。诗人通过描绘饮酒、春花等意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不满的无奈。

诗歌鉴赏

《蓦山溪》是一首充满生机和乐观情绪的诗,诗人通过描绘美酒和春光,传达了一种享受生活、陶醉于自然的情感。开篇的“金樽玉酒,佳味名仙桧”便立刻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展示出一种富丽与奢华的生活,仿佛让人感受到那酒的芬芳和美好。

随着诗的展开,诗人引入了九龙泉这一典故,象征着珍稀的美酒,进一步增强了酒的神秘感和吸引力。接下来的“灯光底,百花春,自是仙家地”,则让人联想到一个梦幻般的场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似乎忘却了世俗的烦恼,沉醉其中。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星郎早贵,惯见风流事”,这不仅是对朋友的赞美,也透出一丝对往事的怀念与无奈。最后几句“休吊古,枉伤神,有兴来同醉”,则表现出诗人对往事的放下和对当下的珍惜,鼓励人们把握现在,尽情享乐。

整首诗流畅自然,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瞬间的珍视,给人以深刻的共鸣和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樽玉酒,佳味名仙桧:以奢华的金杯、玉酒引入,强调酒的珍贵和美味。
  • 恐是九龙泉,堪一饮霜毛却翠:九龙泉暗示酒的神奇与珍稀,霜毛与翠绿暗示酒的清凉和淡雅。
  • 何须说此,只但饮陶陶:不必多言,尽情享受醉酒的快感。
  • 灯光底,百花春,自是仙家地:描绘出一个如仙境般的场景,灯光与春花交相辉映。
  • 星郎早贵,惯见风流事:对友人的赞美,暗示其为风流人物。
  • 留我不须归,倒尊空烛堆红泪:即使蜡烛泪滴,也不想离去,表现出对当下欢聚时光的珍惜。
  • 飞凫令尹,才调更翩翩:赞美才华横溢的朋友,展现出其风采。
  • 休吊古,枉伤神,有兴来同醉:劝人们放下对往事的忧伤,珍惜当下的欢愉。

修辞手法:

  • 比喻:金樽玉酒比喻珍贵的生活享受。
  • 对仗:如“金樽玉酒,佳味名仙桧”,形成和谐的音韵。
  • 排比:通过多个意象的叠加,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温情时刻的追求,传达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樽:象征奢华与富贵。
  • 玉酒:代表美好与珍稀。
  • 百花春: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美好。
  • 空烛堆红泪:暗示时间流逝与情感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美酒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A. 金樽
    B. 玉酒
    C. 两者皆是

  2. 诗中提到的“九龙泉”象征着什么?
    A. 美酒
    B. 友情
    C. 春天

  3. 诗人最后劝人们做什么?
    A. 伤感往事
    B. 同醉当下
    C. 归去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美酒的热爱,但更强调饮酒的豪情与壮志;而晁补之的《蓦山溪》则更注重对生活细腻的享受与对当下的珍惜,风格上显得更为柔和与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晁补之及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