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戏赠
柳中庸 〔唐代〕
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
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
酒是芳菲节,人当桃李年。
不知何处恨,已解入筝弦。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的暮色中,站在越江的岸边,正值寒食节,春天的阴影笼罩着大地。杏花的香气与麦粥的味道相互交融,柳絮飘落伴着秋千在空中飞舞。酒在这个芳菲的节日里显得格外美好,正值年轻人的桃李年华。却不知心中藏有何种怨恨,已然随着琴音传入了筝弦。
注释:
- 寒食天:指的是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清明前的一天。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冷食,禁止生火做饭。
- 杏花香:杏花开花时节,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寓意春天的美好。
- 麦粥:一种用麦子熬成的粥,象征着丰收与安康。
- 柳絮:春天柳树的絮状花絮,轻盈飘荡,常与春天的景象联系在一起。
- 桃李年:指年轻人的花样年华,桃李象征着青春美好。
- 筝弦:古代乐器筝的弦,象征音乐与情感的传达。
典故解析:
-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以纪念介之推,后演变为祭祖和扫墓的节日。
- 桃李:在古代文化中,桃李常用来比喻年轻人,尤其是指学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中庸,唐代诗人,其生平不详,但在唐代的文人中颇有声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风景,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寒食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人情味的节日,诗人在这个节日里,借助春天的气息与节日的氛围,表达了对青春和爱情的憧憬与感慨。
诗歌鉴赏:
《寒食戏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首句“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以春天的暮色和寒食节的阴沉气氛为背景,构建了一个既宁静又略显忧伤的场景。接下来的“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充满青春气息的氛围。诗人通过“酒是芳菲节,人当桃李年”的描写,表达了对年轻时光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最后两句“不知何处恨,已解入筝弦”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怨恨或忧伤,尽管外表看似欢乐,内心却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情感。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深度,使得整首诗在欢快的表象下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暮越江边:描绘了春天的傍晚,设置了诗的场景。
- 春阴寒食天:强调寒食节的氛围,使人感受到节日的沉重。
- 杏花香麦粥:通过嗅觉和味觉的描写,展现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柳絮伴秋千:用柳絮的轻盈和秋千的欢乐形成对比,营造出宁静的春日气息。
- 酒是芳菲节:酒的存在与节日的欢庆紧密相连,象征年轻人的欢聚。
- 人当桃李年:强调了青春的美好与流逝。
- 不知何处恨,已解入筝弦: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复杂情感,音乐的流淌似乎将这些情感传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桃李年”比喻青春。
- 对仗:如“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形式上对称,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无生命的柳絮赋予生命,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青春、节日和内心情感展开,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内心深处的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代表生机与希望。
- 寒食:象征传统与纪念。
- 杏花:代表美好与纯真。
- 酒:象征欢聚与享乐。
- 筝弦:象征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食节是在什么季节?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
诗中提到的“杏花香麦粥”意在表达什么?
- A. 生活的苦涩
- B. 春天的美好
- C. 传统的节日
- D. 对音乐的热爱
-
诗中“桃李年”指的是:
- A. 秋天
- B. 青春年华
- C. 老年
- D. 婴儿期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清明》 杜甫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诗人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忧国忧民的主题。
- 《清明》:着重于清明节的氛围和对逝去亲人的追忆,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