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
时间: 2025-01-19 19:13: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
作者:苏轼
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
白云不解笑,青松有馀哀。
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
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
想见南北山,花发前后台。
寄声问道人,借禅以为诙。
何所闻而去,何所见而回?
道人笑不答,此意安在哉。
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
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
白话文翻译
一个道人离开山林,山色显得死气沉沉。
白云对此无所欢笑,青松则显得多了几分悲哀。
忽然听见道人归来,鸟儿的鸣叫让山的面容变得明朗。
他的神光从髻中散发,法雨如同洗涤尘埃。
想必见过南北的山川,花儿在前后肆意盛开。
我寄声问道人,借用禅理来开玩笑。
你究竟听了什么而离去,见了什么而归来?
道人只是微笑不答,这其中的意义又在何方?
往昔本就不曾驻留,如今也没有归来。
这句话其实并不是,且让我吃些白杨梅吧。
注释
- 道人:指道教或禅宗的修行者。
- 死灰:形容山色苍凉无生气。
- 法雨:佛教中指教诲智慧的比喻,洗去尘埃。
- 白杨梅:一种果实,象征着自然的馈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兼具豪放与细腻,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道教和佛教理念的思考与探讨。诗中通过对话形式探讨人生的意义与归属,展现他对修行者的尊重与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道人出山与归来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富有哲理的氛围。开头描绘道人离去时的山色,似乎暗示着山的沉寂与孤独,接着用“白云不解笑,青松有馀哀”展现出自然界的情感反应,赋予环境以生命。在描绘道人归来时,鸟语与山容的变化象征着希望与生机的复苏。
整首诗通过问答的形式,体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以轻松的语气询问道人关于出行与归来的意义,实际上却反映出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最后一句“且食白杨梅”则是一种幽默的自嘲,暗示着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道人离开山林,山显得死气沉沉,暗示失去生气。
- 白云不解笑,青松有馀哀:自然万物对道人离去的反应,反映内心的孤独。
- 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道人归来,山间鸟鸣响起,象征生机的恢复。
- 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道人身上散发出智慧的光芒,教义如同甘霖,洗净尘埃。
- 想见南北山,花发前后台:想必他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花朵在不同地方绽放。
- 寄声问道人,借禅以为诙:用禅语开玩笑,轻松地探讨深奥的道理。
- 何所闻而去,何所见而回:询问他在离去与归来之间的所见所闻。
- 道人笑不答,此意安在哉:道人微笑不语,令人思考其中深意。
- 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反思往昔,若无停留,归来也无意义。
- 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最终以幽默化解,表明对世事的淡然。
-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如“法雨”)、拟人(如“白云不解笑”),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表现力。
-
主题思想:全诗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归属,表达了对生命哲理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 道人:象征智慧与超脱,代表一种修行的生活方式。
- 山色:象征着情境的变化,反映内心的状态。
- 鸟语与法雨:代表生机与智慧的启示。
- 白杨梅:象征自然的馈赠与世俗的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白云不解笑”所表达的情感是?
- A. 欢快
- B. 悲哀
- C. 无所谓
- D. 愤怒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法雨”象征着____。
-
判断题:诗中道人对苏轼的问题做出了直接的回答。 (对/错)
答案:
- B
- 智慧或教义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西林壁》(苏轼)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自然与心灵的关系,但前者更侧重于哲理探讨,而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色展现情感。
参考资料
- 《苏东坡传》 - 传记作品,详细介绍苏轼的生平与作品。
- 《宋诗选》 - 收录了宋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