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梅户曹会猎铁沟》
时间: 2025-01-04 10:18: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西从古说三明,谁信儒冠也捍城。
竿上鲸鲵犹未掩,草中狐兔不须惊。
东州赵叟饮无敌,南国梅仙诗有声。
向不如皋闲射雉,归来何以得卿卿。
白话文翻译
古代的山西地方常常被称为三明,谁能相信文人也能捍卫城池?
竿上的鲸鱼和鲵鱼尚未被遮掩,草丛中的狐狸和兔子不必惊慌。
东州的赵叟酒量无敌,南国的梅仙诗名远扬。
不如在如皋闲暇时射猎雉鸡,归来后我又如何能得到你的宠爱呢?
注释
- 三明:山西古称,意为三座明亮的山。
- 儒冠:指读书人或士人的帽子,象征文人。
- 鲸鲵:鲸和鲵,指大鱼和水生动物,暗喻未被捕获的猎物。
- 东州赵叟:指的是东州的赵姓老者,暗指酒量大。
- 梅仙:南国的梅花仙人,寓意诗才出众的人。
- 如皋:地名,指古代的一个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成就卓著,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苏轼在政治上也有较高的地位,但由于其直言敢谏,屡遭贬谪。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晚年,表达了他对于狩猎的乐趣和对友人的思念,反映了他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在诗中,苏轼将自己与友人的饮酒作乐与狩猎游戏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情趣。
诗歌鉴赏
苏轼的《和梅户曹会猎铁沟》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狩猎诗,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全诗开头以“山西从古说三明”引入,既是对山西地理的描绘,也暗含了对历史的思考。接着,诗人用“谁信儒冠也捍城”表达了对文人身份的反思,揭示出文人不仅仅是书生,亦能为国家和人民出力。
诗中描绘了狩猎的场景,“竿上鲸鲵犹未掩,草中狐兔不须惊”,这一句生动地展现了狩猎的紧张与乐趣。诗人通过描写猎物的安详,反衬出自己对狩猎的优雅态度,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而“东州赵叟饮无敌,南国梅仙诗有声”则是对友人的赞美,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在此,苏轼不仅仅是赞美朋友的酒量与才华,更是表达了对彼此相伴的珍惜。
最后“向不如皋闲射雉,归来何以得卿卿”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流露出对爱情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思考。诗人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在思索归来后与爱人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他对生活细腻而深刻的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西从古说三明:山西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三明,强调了地区的历史文化。
- 谁信儒冠也捍城:反问文人能否捍卫城池,表现出对士人身份的质疑。
- 竿上鲸鲵犹未掩:描绘尚未捕获的猎物,传达狩猎的乐趣。
- 草中狐兔不须惊:猎物在草中安静,显示出狩猎的宁静氛围。
- 东州赵叟饮无敌:赞美东州的老者酒量高。
- 南国梅仙诗有声:赞美南国的梅仙,代表着诗才。
- 向不如皋闲射雉:反思自己不如在如皋闲暇时射猎。
- 归来何以得卿卿:表达了对爱人渴望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文人比喻为可以捍卫城池的士人,暗含对文人的自信与怀疑。
- 拟人:草中狐狸和兔子被描绘成不需惊慌,赋予了自然界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营造出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友谊的珍惜以及对爱情的思考,展现了苏轼洒脱的个性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西:象征着历史与文化。
- 儒冠:代表士人的身份与责任。
- 鲸鲵:象征着狩猎的目标,暗含对自由的渴望。
- 草中狐兔:象征自然界的生机与宁静。
- 梅仙:象征文人雅士的才华与情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西”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江苏
- B. 山西
- C. 广东
-
诗中“东州赵叟”被赞美的是什么?
- A. 诗才
- B. 酒量
- C. 武艺
-
“竿上鲸鲵犹未掩,草中狐兔不须惊”这两句描绘的场景是什么?
- A. 狩猎
- B. 旅行
- C. 读书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头》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苏轼与李白的诗风有较大差异,李白的作品多表现出豪放与奔放,而苏轼则更多地体现了对于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思考。苏轼的《和梅户曹会猎铁沟》与李白的《将进酒》在主题上都涉及饮酒与朋友,但苏轼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