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此为白居易诗?》

时间: 2025-01-06 07:50:06

引手攀红樱,红樱落如线。

仰首看红日,红日走如箭。

年光与时景,顷刻互衰变。

何当血肉身,安得常强健。

人心苦执迷,富贵忧贫贱。

忧色常在眉,欢容不上面。

吾今头半白,把镜非不见。

惟应花下杯,更待他人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引手攀红樱,红樱落如线。
仰首看红日,红日走如箭。
年光与时景,顷刻互衰变。
何当血肉身,安得常强健。
人心苦执迷,富贵忧贫贱。
忧色常在眉,欢容不上面。
吾今头半白,把镜非不见。
惟应花下杯,更待他人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作者伸手去采摘红樱,樱花如细线般纷纷落下。抬头仰望红日,太阳如箭般疾驰而去。时光与风景转瞬即逝,令人感到衰变无常。何时才能保有强健的身体呢?人心总是执迷于名利,富贵与贫贱令人忧虑。愁苦的神情常挂眉头,欢愉的笑容却难以展现。如今我的头发已半白,镜子中映出的是苍老的身影。唯有在花下举杯,期待他人的劝酒。

注释:

  • 红樱:樱花,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短暂。
  • 年光:光阴,时间的流逝。
  • 血肉身:指人的肉体,强调身躯的脆弱和易变。
  • 执迷:沉迷于某种事物,难以自拔。
  • 欢容不上面:指心中愁苦,面上却难以显露欢愉。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其所表达的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可以与古代文人对“无常”及“人生苦短”的哲理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文学风格兼具豪放与婉约。他的诗作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表现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中年时期,正值个人生活中遭遇困境之时,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诗歌鉴赏:

此诗以樱花和红日为引子,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引发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开头部分,作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樱花如线般落下,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美好的稍纵即逝。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红日,感叹时间如箭般飞逝,令人感到强烈的无常感。

在后面的几句中,苏轼表达了对人心的忧虑,认为人们常常执迷于富贵和名利之中,导致内心的不安与愁苦。尽管内心忧虑,面上却难以展露欢愉,反映出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吾今头半白”,直面衰老,感慨时光流逝,增添了诗的感伤与深邃。

最后一句“惟应花下杯,更待他人劝”,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豁达态度,虽有忧虑,但仍希望在花下饮酒,期待他人的劝酒,体现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整首诗在悲伤之余,透出一种洒脱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引手攀红樱:描绘出春天的美丽景象。
  2. 红樱落如线:樱花的飘落如同细线,暗示生命的短暂。
  3. 仰首看红日:抬头仰望太阳,象征时间的流逝。
  4. 红日走如箭:时间如箭般快速流逝,令人感慨。
  5. 年光与时景:时间与风景相互影响,转瞬即逝。
  6. 顷刻互衰变:瞬间的变化让人感到无常。
  7. 何当血肉身:何时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
  8. 安得常强健:渴望永远强健,反映出对生命的渴望。
  9. 人心苦执迷:人心总是执迷于名利。
  10. 富贵忧贫贱:对富贵与贫贱的忧虑,表达了世俗纷扰。
  11. 忧色常在眉:常常愁苦的神情挂在眉头。
  12. 欢容不上面:欢喜的笑容却难以表达。
  13. 吾今头半白:自我感慨,头发已白。
  14. 把镜非不见:照镜子映出苍老的自己。
  15. 惟应花下杯:唯有在花下饮酒。
  16. 更待他人劝:期待他人的劝酒,表现一种乐观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樱落如线”,形象地描绘了樱花的轻盈与短暂。
  • 拟人:时间如箭,赋予时间以生动的形象。
  • 对仗:如“富贵忧贫贱”,表达出对立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发对生命、时间和人心的思考,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与乐观态度,特别是对衰老的无奈与对花下饮酒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樱:春天的象征,代表生命的美丽与短暂。
  • 红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迅速。
  • 花下杯:代表生活的乐趣与人际交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红樱落如线”表现了什么主题?

    • A. 生命的短暂
    • B. 友情的珍贵
    • C. 自然的美丽
  2. “何当血肉身”中,作者在表达什么?

    • A. 对身体健康的渴望
    • B. 对金钱的追求
    • C. 对自然的热爱
  3. 诗中提到的“头半白”暗示了什么?

    • A. 年轻
    • B. 衰老
    • C. 健康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在对生活的态度上虽有不同,李白更倾向于豪放不羁,苏轼则在忧虑中寻求乐观,但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苏轼诗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