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苏屯田知单州》

时间: 2025-01-06 12:16:31

佳郡望都城,相闻击柝声。

宾朋缠执别,耆旧已前迎。

彩服当年戏,骊驹此日荣。

弦歌应尽在,琴调不须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佳郡望都城,相闻击柝声。
宾朋缠执别,耆旧已前迎。
彩服当年戏,骊驹此日荣。
弦歌应尽在,琴调不须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好的送别场景。美丽的郡城在眼前,夜晚的击柝声传来,朋友们依依不舍地相拥告别,年长的朋友们在前迎接。昔日欢庆的盛装,如今骊驹显得格外荣光。弦乐歌声应该就要结束了,不必再调更琴音。

注释:

  • 佳郡:美好的郡城,这里指的是苏屯所在的地方。
  • 击柝声:夜间值班时的击打木杖的声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告别的来临。
  • 宾朋:来访的朋友。
  • 缠执:依依不舍,紧紧相拥的样子。
  • 耆旧:年长的朋友或长辈。
  • 彩服:指昔日的华丽服装,表示逢年过节时的欢乐气氛。
  • 骊驹:美丽的马,这里象征着荣华与成就。
  • 弦歌:指音乐,尤其是弦乐,象征着欢乐的气氛。

典故解析:

在古代,送别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常伴随着音乐和饮酒,体现了古人重情重义的文化传统。诗中提到的“击柝声”与“弦歌”,都显示出当时的送别场景的庄重与欢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其著作《资治通鉴》而闻名,作品风格简练、质朴,重视历史的教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为苏屯田知单州而作,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写作时期正值北宋,社会较为稳定,士人之间的交往频繁,友情受到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简洁的语言,生动描绘了送别场景,充满了情感的细腻与深厚的友情。在描写的过程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过去的欢聚与现在的分离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得诗歌充满了感伤的情绪。开头的“佳郡望都城”展现出对故乡的依恋,而“宾朋缠执别”的场景则把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弦歌应尽在,琴调不须更”则暗示着美好的回忆应当珍藏,而不必再追求更多的音律。这种情感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而又淡淡的忧伤,体现出人生的无常与友情的珍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佳郡望都城:描绘了美丽的郡城,象征着故乡的美好。
    • 相闻击柝声:传达了夜晚的宁静和分离的来临。
    • 宾朋缠执别:朋友之间不舍的情感显露无遗。
    • 耆旧已前迎:年长的朋友们提前迎接,体现了礼节与重视。
    • 彩服当年戏:回忆起往日欢乐的时光,增添了感伤的气氛。
    • 骊驹此日荣:象征着成就和荣光。
    • 弦歌应尽在:音乐和声乐即将结束,暗示着结束与回忆。
    • 琴调不须更:无需再调整乐音,珍惜眼前的美好。
  • 修辞手法

    • 对偶:如“宾朋缠执别,耆旧已前迎”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骊驹象征着成就与荣华,弦歌则象征着欢乐与美好回忆。
  • 主题思想: 该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了人生无常、珍惜当下的主题。

意象分析:

  • 佳郡:象征着美好的故乡。
  • 击柝声: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告别。
  • 宾朋:友情与人际关系。
  • 彩服:欢乐与庆祝的象征。
  • 骊驹:成就与荣华的象征。
  • 弦歌:音乐代表的欢乐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击柝声”象征什么? A. 夜晚的安静
    B. 时间的流逝
    C. 分离的伤感
    D. 以上皆是

  2.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故乡的怀念
    B. 对朋友的祝福
    C.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D
  2.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王之涣
  • 《赠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别》(王之涣)与《送苏屯田知单州》都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与离别的情感,但前者更注重离别的伤感,而后者则更显温暖与祝福的色彩。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司马光集》
  • 《宋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