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咏古)》

时间: 2025-01-01 12:52:27

上阳迟日千门锁。

花外流莺过。

一番春去又经秋。

惟有深宫明月、照人愁。

暗中白发随芳草。

却恨容颜好。

更无魂梦到昭阳。

肠断一双飞燕、在雕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咏古)》
作者:李弥逊 〔宋代〕

上阳迟日千门锁。花外流莺过。
一番春去又经秋。惟有深宫明月照人愁。
暗中白发随芳草。却恨容颜好。
更无魂梦到昭阳。肠断一双飞燕在雕梁。


白话文翻译:

在阳光迟暮的时候,千扇门紧锁,
花外的黄莺飞过。春天又过去了一轮,秋天又来临,
只有深宫里的明月照耀着人们的愁苦。
暗中白发伴随着芳草生长,恨只恨这容颜依旧。
更无梦魂能够回到昭阳,
心如刀绞,一双飞燕在雕梁上悲鸣。


注释:

字词注释:

  • 上阳:指阳光明媚的地方,常用于指代春天。
  • 千门锁:形容深宫的闭塞,象征着孤独。
  • 流莺:指黄莺,春天的象征。
  • 深宫:皇宫的深处,暗示权力与孤独。
  • 昭阳:指汉代的昭阳殿,典型的美好回忆之地。
  •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的状态。

典故解析:

  • 昭阳:昭阳殿是汉代的皇家宫殿,常常与美好的回忆和失落的爱情联系在一起。
  • 飞燕:燕子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春天和爱情,飞燕在这里则代表着失去的美好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人生、爱情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弥逊对古代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他对时间流逝、青春易逝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深宫生活的孤独感和对往昔的追忆。


诗歌鉴赏:

《虞美人(咏古)》是一首充满浓厚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古诗。全诗以春秋交替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青春美好的怀念。开头两句“上阳迟日千门锁,花外流莺过”即以描绘春日的迟暮和花外流莺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转向内心的愁苦,“惟有深宫明月照人愁”,这种孤独的情感在深宫的明月照耀下显得愈发浓重。诗人将自身的白发和芳草相提并论,暗喻着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易逝,使人倍感惋惜。

最后两句“更无魂梦到昭阳,肠断一双飞燕在雕梁”则是情感的高潮,昭阳殿的美好回忆与飞燕的悲鸣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对失去的深深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美好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时光流逝的无奈,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上阳迟日千门锁:描绘阳光的昏黄,千扇门紧闭,象征深宫的孤寂。
  2. 花外流莺过:春天的黄莺飞过,暗示美好的春天已逝。
  3. 一番春去又经秋:春天过去,秋天来临,时间的流逝令人感叹。
  4. 惟有深宫明月照人愁:深宫的明月照亮了诗人的愁苦,孤独感加重。
  5. 暗中白发随芳草:白发如同芳草般无情生长,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无情。
  6. 却恨容颜好:年轻的容颜与内心的衰老形成强烈对比,令人感到惋惜。
  7. 更无魂梦到昭阳:再也没有梦回昭阳的机会,怀念的情感更加深厚。
  8. 肠断一双飞燕在雕梁:飞燕的悲鸣象征心中的痛苦,肠断意象更是加深了悲伤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春去秋来”,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将时间和白发赋予了情感,使其更具人性化。
  • 比喻:将白发比作芳草,增强了衰老的无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青春的怀念以及深宫孤独的抑郁情绪,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光:象征希望与青春。
  • 流莺:春天的象征,代表美好与自由。
  • 明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 白发:时间的流逝与衰老。
  • 飞燕:象征爱情与失去的美好。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对往昔的深刻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千门锁”象征什么? A. 富贵
    B. 孤独
    C. 自由

  2. “肠断一双飞燕”中,飞燕象征着什么? A. 家庭
    B. 爱情与失去
    C. 事业

  3. 诗中提到的“深宫”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孤独与抑郁
    C. 成就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风格上虽有不同,但情感基调相似。李清照的作品更加细腻柔和,而李弥逊的诗则更显沉重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李弥逊研究资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