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岗晚步》

时间: 2025-01-17 09:54:10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染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棲。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岗晚步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饭饱东岗晚杖藜,
石染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
小立台高出鸟棲。
问舍谁人村远近,
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
回首中原正鼓鼙。

白话文翻译:

在东岗的傍晚,我饱餐一顿,拄着拐杖漫步,
头上青石染成的河流,横穿那绿色的稻田。
走在小路上,路途险峻,从牛的后面经过,
在小台上站立,感觉高出鸟儿栖息的地方。
我问住在那里的村民,村子远近如何,
呼唤船只离开河岸,水流向东西两边。
我感叹自己在这片江山中已白发苍苍,
回头望去,中原那边的战鼓声依然震天。

注释:

  • 杖藜:拄着拐杖,藜是指一种植物,常用作拄杖的材料。
  • 石染:形容水流像石头一样染色,暗示水的颜色。
  • 绿秧畦:指稻田里的嫩绿秧苗。
  • 牛后:指从牛的后边经过,暗示乡村的生活场景。
  • 小立台:指小小的平台,可能是观景或休息的地方。
  • 鼓鼙:指战鼓,象征战争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末年。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为题材,表达对社会动荡的感慨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诗人晚年,可能是在他乡村游览时的感受,反映了他对故土的思念及个人情感的升华。在战乱频仍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晚步的情景,寄托了对平和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东岗晚步》展现了诗人在晚餐后,漫步于乡村的悠闲情景。诗中前四句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田园画面,尽显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后四句则转向对人生的反思,表达了对故乡和过去的怀念。诗人在享受晚霞的同时,感受到头发已白的无奈与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东岗的晚步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行走,更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营造出宁静的氛围,同时又通过“回首中原正鼓鼙”一语,传达出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家国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巧妙地将个人生活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饭饱东岗晚杖藜:描述诗人饱餐后,拄着拐杖在东岗散步,展示了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2. 石染横渡绿秧畦:描绘河流与稻田的美丽景象,暗示自然的变化。
  3. 深行径险从牛后:意指小路的险峻,表现出农田生活的真实。
  4. 小立台高出鸟棲:小平台上高处的视角,给人一种超脱的感觉。
  5. 问舍谁人村远近:诗人对乡村的探问,表现出对人情的关心。
  6. 唤船别浦水东西:呼唤船只,展现出水乡特有的生活气息。
  7. 自怜头白江山里:对自己年华的感叹,反映出对老年的无奈与接受。
  8. 回首中原正鼓鼙:对战乱的思考,强调时局动荡与个人生活的对比。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对应工整,增加了韵律感。
  • 比喻:如“石染”形象地描绘了河水的颜色。
  • 意象:通过自然与人事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沉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晚步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变迁、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与人情,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岗:象征宁静的乡村生活。
  • 绿秧:代表希望与生机,暗示农耕的乐趣。
  • 鸟棲:象征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 鼓鼙:代表战争与动荡,形成强烈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杖藜”指的是什么? A. 拐杖
    B. 竹竿
    C. 树枝
    D. 竹筏

  2. 诗人提到的“鼓鼙”象征什么? A. 欢乐
    B. 战争
    C. 生活
    D. 忧愁

  3. 诗人对“头白”的感叹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思考
    C. 自豪
    D. 忍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中的思乡情感与《东岗晚步》中的对故乡的怀念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自然景色传达内心情感。
  • 《江雪》描绘的孤独与《东岗晚步》中的宁静形成对比,后者更富有生活气息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