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敧枕不成眠》

时间: 2025-01-04 08:30:49

敧枕不成眠,得句十分清绝。

一夜酸风阁花,酝江天飞雪。

晓来的皪看枝头,老蚌剖明月。

帝所待调金鼎,莫教人轻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事近·敧枕不成眠
作者: 史浩 〔宋代〕

敧枕不成眠,得句十分清绝。
一夜酸风阁花,酝江天飞雪。
晓来的皪看枝头,老蚌剖明月。
帝所待调金鼎,莫教人轻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无法入眠的情景,思绪纷飞,灵感迭起,写下了极为清绝的句子。夜里凉风袭来,窗外的花朵在微寒中摇曳,江面上仿佛在飞雪。清晨时分,看到枝头的新芽,像老蚌剖开了明亮的月光。帝王所需的调金鼎,绝不可轻易折断。

注释:

  • 敧枕:侧着头枕在枕头上。
  • 清绝:清丽而绝妙,形容诗句的美妙。
  • 酸风:指凉风,给人一种酸楚之感。
  • 阁花:指窗外的花朵,可能是在高处的阁楼上。
  • 酝江天飞雪:形容江面上如飞雪般的景象,意境幽美。
  • :清晨的光辉。
  • 老蚌剖明月:比喻老蚌打开,露出明亮的月光,寓意清晰可见。
  • 调金鼎:指帝王所需的美好事物,象征珍贵的事物。
  • 轻折:轻易地折断,意指要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字君复,号无闷,宋代诗人。他的作品多表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尤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史浩在词坛上有着重要地位,其作品广泛流传。

创作背景:

本词写于诗人夜间卧床时,因思绪万千而无法入眠,表达了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其创作背景可能与个人经历或社会现状有关,体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好事近·敧枕不成眠》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夜晚无法入眠的情景。开篇“敧枕不成眠”,简洁而有力,直接引入主题,表达内心的烦恼与思绪的涌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酸风”、“阁花”勾画出一幅清冷的夜景,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深邃的氛围。“酝江天飞雪”则以极富诗意的比喻,传达出一种诗人在夜雨中思索的画面。

随着清晨的来临,诗人看到“皪看枝头”,由夜转晨,给人以希望的感觉,象征着新生的开始。而“老蚌剖明月”则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结合起来,意在强调生命的珍贵与不可再得。最后一句“帝所待调金鼎,莫教人轻折”,既是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也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整首词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表现了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珍视,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敧枕不成眠:侧躺在枕头上,无法入睡,直接表露出内心的不安。
  2. 得句十分清绝:灵感突现,写出的诗句极其清新脱俗。
  3. 一夜酸风阁花:一整夜的寒风使窗外的花朵显得格外清冷,渲染出孤独的氛围。
  4. 酝江天飞雪:仿佛江面上飞起了雪花,呈现出一种梦幻的意境。
  5. 晓来的皪看枝头:晨光照射下,看见枝头的新芽,寓意着希望和生机。
  6. 老蚌剖明月:老蚌开启,露出明月,象征着珍贵的生命和不可再得的美好。
  7. 帝所待调金鼎:帝王所需的美好事物,代表着珍贵而不易获得的东西。
  8. 莫教人轻折:提醒人们要珍惜这一切,不可轻易放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老蚌剖明月”比喻生命的珍贵。
  • 拟人:风的“酸”赋予了情感,使其更具画面感。
  • 对仗:如“得句十分清绝”与“晓来的皪看枝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人生哲理,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敧枕:象征内心的迷茫与不安。
  • 酸风:反映出外部环境对内心情绪的影响。
  • 阁花:表现出诗人的孤独感。
  • 明月: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金鼎:代表着珍贵的理想与愿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敧枕不成眠”意指什么?

    • A. 非常疲倦
    • B. 无法入睡
    • C. 醒来太早
    • D. 睡得很沉
    •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老蚌剖明月”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生命的珍贵
    • C. 青春的逝去
    • D. 友情
    • 答案:B
  3. 诗中“晓来的皪看枝头”描绘了什么情景?

    • A. 夜晚的景象
    • B. 清晨的希望
    • C. 黄昏的孤独
    • D. 大雨滂沱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
  • 李清照《如梦令》: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忆。

诗词对比:

  • 史浩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都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史浩的作品更多地关注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历史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