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曾向泗滨浮玉质》
时间: 2025-01-19 17:40: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曾向泗滨浮玉质
作者: 史浩 〔宋代〕
曾向泗滨浮玉质,也居十二峰前。
飞来藓发尚如拳,郁纷因出岫,巧镂是谁镌。
挈榼凭栏成胜赏,老夫亦自颓然。
坐疑霭霭上瑶天。
已为苏旱雨,却放老龙眠。
白话文翻译:
我曾在泗滨的水面上漂浮那玉般的质感,也曾身处于十二峰之前。
飞来的苔藓发芽的样子还如同拳头,郁郁葱葱是因为从山岫中涌出,巧妙的雕刻又是谁的手艺呢?
我把酒壶提在栏杆旁,欣赏这美好的景色,老夫我也不禁感到些许颓然。
坐在这里,疑似看到了云雾缭绕的瑶天。
已经为干旱的苏州带来了雨水,却又任凭老龙在梦中安眠。
注释:
- 泗滨:指泗水边,古称泗水。
- 玉质:比喻水面如玉般光滑。
- 飞来藓发:指从空中飞来的苔藓。
- 郁纷:形容繁茂的样子。
- 岫:指山间的空隙或山峰。
- 巧镂:精巧的雕刻。
- 挈榼:提着酒壶。
- 颓然:形容消沉、无力的样子。
- 瑶天:指美丽的天界。
- 苏旱雨:指苏州地区的干旱与降雨。
- 老龙眠:比喻安静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浩,字子京,号少山,南宋诗人,擅长写诗和词,作品多描绘山水和抒发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游历时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曾向泗滨浮玉质》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开头的“曾向泗滨浮玉质”一句,勾勒出一幅水面如玉的美丽画面,展现了宁静与和谐。随着词句的展开,诗人用飞来的苔藓和巧妙的雕刻来暗示自然的神奇与造化的巧妙,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
“挈榼凭栏成胜赏,老夫亦自颓然”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的复杂心情,虽有美景在前,内心却感到一丝颓废,这种感受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最后两句“已为苏旱雨,却放老龙眠”则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曾向泗滨浮玉质:回忆在泗水边漂浮的美好时光,水面如玉一般。
- 也居十二峰前:说明自己曾在十二峰的前面,暗示地理位置的优美。
- 飞来藓发尚如拳:描绘苔藓的生长,生动形象,展现自然的生机。
- 郁纷因出岫,巧镂是谁镌:自然的繁茂与人工雕刻的对比,引发思考。
- 挈榼凭栏成胜赏:提着酒壶,倚靠在栏杆上,享受美景。
- 老夫亦自颓然:尽管有美景,诗人却感到无力和失落。
- 坐疑霭霭上瑶天:坐着似乎看到了飘渺的瑶天,浮现出一种恍惚之感。
- 已为苏旱雨,却放老龙眠:自然的变化与个人的安宁,反映了诗人的无奈和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玉质,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现象描绘得有情有感,增强诗的情感。
- 对仗:如“挈榼凭栏”与“老夫亦自”,形成对比,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反映了对美好与颓废的交织,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质:象征着美丽、纯净的事物。
- 苔藓:代表自然的生机与顽强。
- 十二峰:象征着高远与理想的境界。
- 瑶天:体现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泗滨”是指哪个地方?
- A. 湖边
- B. 河边
- C. 水边
-
诗人对自然的感受是:
- A. 赞美与崇敬
- B. 无所谓
- C. 恨铁不成钢
-
“挈榼凭栏”中的“榼”指的是:
- A. 酒壶
- B. 酒杯
- C. 酒坛
答案:
- C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史浩的这首词与李白的《庐山谣》,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史浩更多的是思考人生的无常,李白则更突出个人在自然中的豪放与自由。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史浩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