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释法平
团团璧月印寒潭,
时有清风扫碧岚。
照见山人方隐几,
洒然无物自沈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圆圆的明月映照在寒冷的水潭上,偶尔有清风吹过,拂动了青翠的山岚。诗中写到,一个隐居在山中的人正坐在桌旁,似乎心无杂念,沉醉于这份安宁之中。
注释
- 璧月:指圆满的明月,璧是圆形的美玉,形容月亮的圆满。
- 寒潭:指寒冷的水潭,强调水的清冷。
- 清风:清新的风,给人以舒爽的感觉。
- 碧岚:青山的烟雾,形容山的清丽。
- 山人:指隐居于山中的人,通常是道士或隐士。
- 隐几:隐居在桌子旁,几指桌子。
- 洒然:形容心情愉悦、自然放松的样子。
- 自沈酣:沉醉于宁静的状态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生卒年不详),字宗元,号少山,宋代诗人,曾任官职,生活于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可能是在隐居或游览途中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和人生态度为主线,通过描绘月光、寒潭、清风与隐者,展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开头的“团团璧月印寒潭”通过对明月和水潭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象征着完美与和谐。接着“时有清风扫碧岚”,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也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清风既是自然的力量,也是诗人心境的映射。
“照见山人方隐几”,这一句引入了人的元素,隐者在月光下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尊敬。最后一句“洒然无物自沈酣”,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心无杂念的境界,诗人通过隐者的状态,传递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安宁的哲理。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特点,既有自然的美,又有人生的哲思,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团团璧月印寒潭:明月圆圆地映照在寒冷的潭水上,描绘了宁静的夜景。
-
时有清风扫碧岚:时不时有清风轻轻拂过青山,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变幻。
-
照见山人方隐几:明月照射下,隐士正在桌旁静坐,表现了隐逸的生活状态。
-
洒然无物自沈酣:心境悠然自得,沉醉在这份宁静中,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璧玉,突显其圆满与美丽。
- 拟人:清风被描绘成有生命的存在,给诗歌带来动感。
- 对仗:如“寒潭”与“碧岚”,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传递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着纯洁、美好。
- 寒潭:代表宁静、内心的平和。
- 清风:象征着自由、舒适。
- 山人:隐喻追求隐逸生活的人。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道教哲学相结合,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代表一种理想的人生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团团璧月”形容什么?
- A. 明亮的星星
- B. 圆满的明月
- C. 高大的山峰
-
“洒然无物自沈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A. 忧愁
- B. 安宁
- C. 忙碌
-
诗中提到的“清风”象征着什么?
- A. 凶险
- B. 自由与舒适
- C. 冷漠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描绘了月夜的宁静与思乡之情。
- 《山中杂诗》(王维):展现了山水与隐逸生活的美好。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酬释法平》的比较:
-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宁静夜晚的描绘,但《静夜思》更多地涉及思乡之情,而《酬释法平》则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不同情境下对月夜的不同理解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史浩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对古诗词的深入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