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寻僧不遇(一作夜寻僧,僧游山未归)》

时间: 2025-01-14 22:05:25

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

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

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

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寻僧不遇(一作夜寻僧,僧游山未归)

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 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 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 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

白话文翻译

经过几次歇息,穿越了烟雾缭绕的水域,渐渐感觉自己不再处于尘世之中。 泉水的声音传入秋天的寺庙,月光洒满了寒冷的山峦。 石板路上积了几层雪,竹林中的僧房依然紧闭。 不知道那位在双树下的客人,现在何处与云朵一同悠闲。

注释

  • 数歇:几次歇息。
  • 度烟水:穿越烟雾缭绕的水域。
  • 渐非尘俗间:渐渐感觉自己不再处于尘世之中。
  • 泉声入秋寺:泉水的声音传入秋天的寺庙。
  • 月色遍寒山:月光洒满了寒冷的山峦。
  • 石路几回雪:石板路上积了几层雪。
  • 竹房犹闭关:竹林中的僧房依然紧闭。
  • 双树客:指在双树下的客人,可能指僧人。
  • 何处与云闲:现在何处与云朵一同悠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武陵,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和自然景物,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寻找僧人不遇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超脱尘世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诗人隐居或游历时,夜晚寻找僧人交流心得,却未能相遇,从而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夜晚寻找僧人不遇为线索,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诗中“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一句,表达了诗人通过几次歇息,穿越烟雾缭绕的水域,逐渐远离尘世的感觉。“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则进一步通过泉声和月色,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最后两句“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思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诗人通过几次歇息,穿越烟雾缭绕的水域,逐渐感觉自己不再处于尘世之中,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2. 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泉水的声音传入秋天的寺庙,月光洒满了寒冷的山峦,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3. 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石板路上积了几层雪,竹林中的僧房依然紧闭,表达了诗人寻找僧人不遇的情景,同时也体现了僧人的隐逸生活。
  4. 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不知道那位在双树下的客人,现在何处与云朵一同悠闲,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思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拟人:“月色遍寒山”中的“遍”字,赋予了月光以人的动作,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中的“泉声”与“月色”,“入”与“遍”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夜晚寻找僧人不遇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水:象征着尘世的纷扰。
  • 泉声:象征着宁静和纯净。
  • 月色:象征着神秘和美丽。
  • 石路:象征着艰难和孤独。
  • 竹房:象征着隐逸和宁静。
  • 双树客:象征着隐逸的僧人。
  • 云闲:象征着自由和悠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数歇度烟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尘世的厌倦 B. 对自然的喜爱 C. 对隐逸的向往 D. 对僧人的思念

  2. “月色遍寒山”中的“遍”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3. 诗中“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尘世的厌倦 B. 对自然的喜爱 C. 对隐逸的向往 D. 对僧人的思念

答案:1. C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逸生活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
  • 孟浩然《宿建德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超脱尘世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于武陵《夜寻僧不遇》: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隐逸生活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而于武陵的诗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