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皇帝挽辞二首》

时间: 2025-01-04 08:57:52

御气方尊极,乘云已泬寥。

衣冠万国会,陵寝百神朝。

夏鼎传归启,虞羹想见尧。

谁当授椽笔,论德在琼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御气方尊极,乘云已泬寥。
衣冠万国会,陵寝百神朝。
夏鼎传归启,虞羹想见尧。
谁当授椽笔,论德在琼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皇帝的尊贵地位和逝去后的追思。诗的开头提到皇帝的气势如尊极,乘云而去,显得渺小而孤独。接着提到他身穿朝服,万国朝贺,众神在陵寝前朝拜。提到古代的夏朝鼎传回,意味着对古代美德的追忆,联想到尧舜的美食虞羹。最后,问谁能承接笔杆,去论述这位皇帝的德行,强调他的德行如美玉一般珍贵。

注释:

  • 御气:指皇帝的威严气度。
  • 乘云:比喻皇帝去世后归天。
  • 万国会:指各国的朝贺,表示威望。
  • 陵寝:指皇帝的墓地。
  • 夏鼎:夏朝的鼎,象征权力与美德。
  • 虞羹:古代美味,象征尧舜的贤明。
  • 椽笔:古代用来书写的笔,象征文人之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推行的“新法”旨在增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王安石的诗词风格清新俊逸,注重现实与理想的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英宗皇帝去世之际,表现了对英宗的追思与悼念,同时也反映了王安石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皇帝英宗的追忆,表达了对其威严和德行的赞美。开篇便以“御气方尊极”描绘了皇帝的尊贵与威严,紧接着“乘云已泬寥”则暗示了他已归天,增添了一种孤独感。接下来“衣冠万国会”则展现了他生前的荣耀,众多国家的朝贺显现出他的权势和影响力。

“陵寝百神朝”则表现了对死后世界的想象,皇帝的陵墓前神灵的朝拜,强调了他在后世的崇高地位。“夏鼎传归启”,提到夏朝的鼎,象征着传承与责任,代表着对古代美德的向往,暗示英宗的治国之道与尧舜时代的贤明相呼应。

最后一句“谁当授椽笔,论德在琼瑶”引出对谁能继续书写其德行的思考,强调了文人对历史的责任与使命感。整首诗以深情的笔触,融合了对皇帝的追思与对历史的反思,情感真挚且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御气方尊极:皇帝的气度是如此尊贵。
  2. 乘云已泬寥:他已乘云而去,留下的只有孤寂。
  3. 衣冠万国会:皇帝生前,身着华服,万国前来朝贺。
  4. 陵寝百神朝:他的陵墓前,百神恭敬朝拜。
  5. 夏鼎传归启:夏朝的鼎回归,象征着古代的美德。
  6. 虞羹想见尧:提到虞舜的美味,唤起对贤明的向往。
  7. 谁当授椽笔:谁能接过笔,继续书写他的德行?
  8. 论德在琼瑶:他美德如同琼瑶一般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乘云”暗示死亡与升天。
  • 对仗:如“衣冠万国会,陵寝百神朝”,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夏鼎”、“虞羹”等,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英宗皇帝的追忆,表现出对其威严与德行的颂扬,体现了王安石对历史、对国家的责任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御气:象征皇权与威严。
  • :象征灵魂的升华与逝去。
  • 夏鼎:象征权力与古代美德的传承。
  • 虞羹:象征对理想与贤明统治的向往。
  • 椽笔:象征文人的责任与使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乘云已泬寥”中的“泬寥”指的是什么? A. 繁华
    B. 孤独
    C. 热闹
    D. 高远

  2. 诗中提到的“夏鼎”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权力与美德
    C. 亲情
    D. 友情

  3. 诗的最后一句“论德在琼瑶”中的“琼瑶”指的是什么? A. 宝石
    B. 美德
    C. 天堂
    D. 黄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杜甫的悼亡诗歌在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表达的对象不同,但都反映出对国家与历史的深切关怀。王安石的诗更强调皇权与德行,而杜甫则更关注于民生与社会的苦难。

参考资料:

  • 《王安石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