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覃》
时间: 2025-01-01 11:57: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覃
王安石 〔宋代〕
分走人间十五年,尘沙吹鬓各苍然。
山林渺渺长回首,儿女纷纷忽满前。
知子有才思奋发,嗟余无地与回旋。
相看一作奏吴别,身世何时两息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王覃分别的感慨。十五年来,世事如烟,岁月无情地在我们身上留下了痕迹。回首往昔,山林的景色渐渐淡去,而眼前却是儿女满堂,令人感叹时光飞逝。虽然我知道你才华横溢,前途光明,而我却感到无奈,无法与时俱进。我们相对而视,仿佛在演奏一曲离别的乐章,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聚。
注释:
- 分走: 离开,分开。
- 尘沙: 形容岁月的沧桑,尘土与沙砾。
- 鬓: 头发,尤其是鬓角的头发。
- 渺渺: 渺小而遥远的样子。
- 儿女纷纷: 形容子女越来越多,或是生活琐事繁杂。
- 知子: 知道你,指对王覃的了解。
- 才思奋发: 才能与思想都很有表现力。
- 嗟余无地与回旋: 感叹我无处施展才华。
- 奏吴别: 意指演奏离别的曲子,吴是古地名,借指离别情景。
- 身世何时两息肩: 何时才能再次相见,肩并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熙宁变法”的主导者,提倡变革和新政。王安石的诗词作品以清新、质朴著称,常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安石与友人王覃分别之际,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王安石在官场和学术上都忙碌不已,面对即将分别的朋友,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诗歌鉴赏:
《送王覃》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与情感的离别诗。王安石通过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开篇两句“分走人间十五年,尘沙吹鬓各苍然”,用“尘沙”形象地描绘了岁月的无情与沧桑,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对人的影响。接下来的“山林渺渺长回首,儿女纷纷忽满前”,诗人回首往事,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眷恋,也对家庭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到惊诧。
在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王覃的欣赏与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体现了“知子有才思奋发,嗟余无地与回旋”中的深思熟虑。王安石不仅是在送别友人,更是在反思自身的价值与处境,这种情感的交织让整首诗更显深邃。
最后一句“相看一作奏吴别,身世何时两息肩”,将离别的场景升华为一种音乐的表达,充满了离愁别绪,也蕴含着对未来重聚的期待。整首诗在真挚的情感中,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友情以及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分走人间十五年: 反映了分别的时间之久,暗示岁月的流逝。
- 尘沙吹鬓各苍然: 描绘岁月对人容颜的影响,苍然意指白发。
- 山林渺渺长回首: 山林的景象远而模糊,表现出怀旧情绪。
- 儿女纷纷忽满前: 生活琐事繁杂,子女的成长令人感慨。
- 知子有才思奋发: 表达对王覃才华的赞美。
- 嗟余无地与回旋: 对自身处境的无奈,无法施展才华。
- 相看一作奏吴别: 离情依依,像是一曲离别的乐章。
- 身世何时两息肩: 对未来重聚的期待和不确定性。
修辞手法:
- 比喻: “尘沙”比喻岁月的无情。
- 对仗: 诗中前后两句常见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 赋予景物情感,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离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对岁月无情的感慨和对未来重聚的期盼,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尘沙: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沧桑。
- 山林: 代表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回忆的寄托。
- 儿女: 体现家庭的温暖与生活的琐碎。
- 离别: 象征人际关系的脆弱与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尘沙”用来比喻什么?
- A. 年龄的增长
- B. 生活的繁忙
- C. 时间的无情
-
诗人对王覃的态度是?
- A. 嫉妒
- B. 赞美和欣赏
- C. 漠不关心
-
“相看一作奏吴别”中“吴别”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离别的曲子
- C. 一个地名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王勃的送别诗都富有情感,王勃的作品更强调个人志向与离别的无奈,而王安石则更关注友情与岁月的流逝。两者在风格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