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登乐 其二》

时间: 2025-01-04 12:19:35

路转横塘,风卷地、水肥帆饱。

眼双明、旷怀浩渺。

问菟裘、无恙否,天教重到。

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

算年来、识翁者少。

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

归鬓任霜,醉红未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登乐 其二
作者:范成大

路转横塘,风卷地水肥帆饱。
眼双明旷怀浩渺。
问菟裘无恙否,天教重到。
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
算年来识翁者少。
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
归鬓任霜,醉红未老。

白话文翻译

路转过横塘,风卷起水面,船帆饱满。
眼中光明,心中旷达,怀抱浩渺的天地。
问候那位老人,他还好吧,天意让我再次来到。
树木落下,雾霭散去,故乡的景色更显美好。
经过溪口时不要划桨,恐怕会惊动鱼儿和鸟儿。
算起来,能认识我的老人已经不多了。
我高兴的是山林的足迹依然在,何曾像现在这样清扫过。
我的头发任由霜白,醉红的景致依然未老。

注释

  • 横塘:指塘边的地方,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景点。
  • 菟裘:古代一种衣服,象征着老人的生活状态。
  • 故山:指自己故乡的山水。
  • 溪门:溪流的出入口,意指自然景观。
  • 鱼鸟:指水中鱼类和空中鸟类,象征自然生灵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景仁,号千岩,江苏常熟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往来。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游览故乡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南宋时期人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三登乐 其二》展现了范成大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开篇“路转横塘”,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环境。随后的“风卷地水肥帆饱”则通过动静结合,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诗中提到的“眼双明旷怀浩渺”,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清晰视野,更传达出一种心灵的开阔。

接着,诗人通过问候老人和对故乡的怀念,展现了他对人情的珍视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木落雾收,故山更好”一句,更是将自然与人文结合,彰显了对故乡的赞美与依恋。对鱼鸟的担忧,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生态的关心,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世事变迁的无奈。

整首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故乡的眷恋。无论是对自然的感悟,还是对人情的珍视,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宁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开篇“路转横塘”描绘了行路的场景,展现了自然景观的转折之美。
  • “风卷地水肥帆饱”则表现出自然的力量与船只的状态,形象生动。
  • “问菟裘无恙否”,通过问候老人的方式,展现人情的温暖。
  • “木落雾收,故山更好”一句中,木落与雾收形成对比,强调故乡的美好。
  • “过溪门休荡桨”显示出对自然的尊重,渴望保持宁静。
  • “算年来识翁者少”,感慨岁月流逝,人与人之间的变化。
  • “喜山林踪迹在”,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与对过往的追忆。
  • 最后两句则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态度,尽管白发苍苍,心中依然充满激情。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风卷”、“鱼鸟”,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对比手法在“木落雾收”中体现,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情的关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淡然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横塘:象征自然的美与宁静。
  • 菟裘:象征人情与往昔的联系。
  • 故山:象征归属感与怀旧情绪。
  • 鱼鸟:象征自然生灵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登乐 其二》的作者是?
    A) 唐婉
    B) 范成大
    C) 苏轼

  2. 诗中提到的“菟裘”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人情与往昔
    C) 生活的忙碌

  3. 诗中提到的“过溪门休荡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尊重
    B) 对他人的关心
    C) 对人生的怀疑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渔舟唱晚》: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比较范成大的《三登乐 其二》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范成大的作品更加强调人情与故乡的联系,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范成大诗文集》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3.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