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潘孺人》

时间: 2025-01-17 08:37:06

闻说初年失偶时,回乍囊箧鬓成丝。

谁知旧室如新室,解抚前儿似后儿。

南涧蘋生方得助,河阳花落不胜悲。

高楼百尺今休上,望著佳城空泪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潘孺人
作者:黄榦(宋代)
闻说初年失偶时,回乍囊箧鬓成丝。
谁知旧室如新室,解抚前儿似后儿。
南涧蘋生方得助,河阳花落不胜悲。
高楼百尺今休上,望著佳城空泪垂。

白话文翻译

听说她在初年失去伴侣时,回想起过去,头发已悄然变白。
谁知她的旧居室内仿佛变得和新居一样,抚摸着孩子的脸庞,似乎前一个和后一个都一样。
南涧的水草生长得方才得到帮助,河阳的花朵凋谢让人无法承受悲伤。
百尺高楼如今已不再攀登,望着那美丽的城市,眼泪不禁落下。

注释

  • 初年:指的是刚开始的年份,通常指失去伴侣的时刻。
  • 失偶:失去配偶,表示丧失。
  • 鬓成丝:鬓发如丝,形容年纪渐长,白发渐生。
  • 旧室新室:旧屋与新屋的对比,暗指对往昔的怀念。
  • 南涧蘋生:南涧中的水草生长,象征着生机的恢复。
  • 河阳花落:河阳的花朵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悲切。
  • 高楼百尺:比喻高处的理想或追求,如今却无力攀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榦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主要以抒情诗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深厚的情感,尤其在描绘人际关系与自然景观方面,具有独特的视角。

创作背景

《挽潘孺人》这首诗是对一位名叫潘孺人的悼念,表达了对她的深切怀念和对生活无常的感慨。潘孺人可能是黄榦的朋友或亲人,诗中的情感真挚,显示了当时社会对丧失和悲伤的普遍反应。

诗歌鉴赏

《挽潘孺人》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悼亡诗,黄榦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的哀悼。开头的“闻说初年失偶时”直接引入主题,表明了对逝者过往生活的思考。通过对潘孺人生活状态的描绘,诗人展示了她在失去伴侣后的孤独与无奈。

诗中“谁知旧室如新室”一句,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变迁,旧居的温馨与新室的陌生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到惆怅。接着,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如“南涧蘋生方得助”和“河阳花落不胜悲”,将个人的悲伤与自然界的变化相联系,使情感更为丰富而深刻。

最后,诗人的“高楼百尺今休上,望著佳城空泪垂”更是将悲伤推向高潮,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无力,眼泪的流淌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尽怀念。这首诗不仅是对潘孺人的悼念,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反思,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而又细腻的悲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闻说初年失偶时:开头以“闻说”引入,表明是耳闻他人之言,透露出对潘孺人失去伴侣的悲痛。
  2. 回乍囊箧鬓成丝:回想往昔,已经白发苍苍,时间的无情令人感慨。
  3. 谁知旧室如新室:旧居的回忆与现实交织,令人感到陌生与亲切的矛盾。
  4. 解抚前儿似后儿:抚摸孩子的脸,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延续。
  5. 南涧蘋生方得助:水草的生长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6. 河阳花落不胜悲:花朵凋零的景象与个人的悲哀相互映衬。
  7. 高楼百尺今休上:理想的高处已不再可达,象征着失去追求和希望。
  8. 望著佳城空泪垂:对美好城市的眷恋与无奈,泪水是对往昔的追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南涧蘋生”与“河阳花落”,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生活比作高楼,表达追求与失落的情感。
  • 拟人:自然景象中赋予情感,使得哀伤更加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探讨了生命的无常与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展现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对生活的反思,具有深远的哲理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鬓发:象征时间与衰老,代表着生命的流逝。
  • 旧室新室:象征记忆与现实的对比,反映内心的矛盾。
  • 南涧水草河阳花朵:象征生机与悲哀,体现自然与情感的关系。
  • 高楼:象征理想与追求,表达对未来的无奈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失偶”指的是什么?
    A. 失去朋友
    B. 失去伴侣
    C. 失去工作
    D. 失去财富

  2. “南涧蘋生”中“蘋”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动物
    C. 一种水流
    D. 一种花卉

  3. 整首诗表达的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愤怒
    C. 悲伤
    D. 平静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离骚》(屈原)
  • 《红楼梦》中的诗词(曹雪芹)

诗词对比

  • 黄榦的《挽潘孺人》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逝去之物的怀念,黄榦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将个人悲伤与国家的命运结合。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词典》
  2.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3. 《黄榦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