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扬州刘原甫》
时间: 2025-01-04 07:50: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食苦不足,一官聊自谋。
为生晚更拙,怀禄尚迟留。
黾勉讵有补,强颜包众羞。
谓我古人风,知君以相优。
君实高世才,主思正绸缪。
哿矣哀此民,华簪宁易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生活与仕途上的一种无奈和艰辛。他苦于生活的拮据,虽然身处一官之职,却也只能勉强自谋生计。年纪渐长,能力却愈加平庸,心中对前途的期许也显得遥遥无期。即便努力奋发,仍然无法弥补内心的羞愧。与古人相比,他自认为没有风范,反而更加珍惜与朋友的交往。朋友才华出众,心思缜密,对未来的规划更为周到。面对百姓的艰难生活,诗人感到无比悲哀,权势和荣华的获得并非易事。
注释:
- 少食苦不足:少吃苦,不算什么。
- 一官聊自谋:身为一官,勉强自谋生计。
- 为生晚更拙:为了生存,年纪大了能力反而更拙。
- 怀禄尚迟留:心中怀有美好的愿望,但却迟迟得不到实现。
- 黾勉讵有补:再怎么努力,似乎也无济于事。
- 强颜包众羞:强颜欢笑,掩饰内心的羞愧。
- 谓我古人风:自以为没有古人风范。
- 知君以相优:知道你对我有优待之情。
- 君实高世才:你确实才华出众,能为世所重视。
- 主思正绸缪:你心思周全,规划得当。
- 哿矣哀此民:哀叹这百姓的苦难。
- 华簪宁易投:荣华富贵并不是轻易可以获得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推行变法,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与民生的改善,其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任职时,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一些感受与困惑。正值北宋时期,国家需要变革,民众生活困苦,而作为官员的他内心充满了责任感与无奈。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答扬州刘原甫》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官员在面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时的复杂心理。诗中采用了对比手法,既有对自身境遇的反省,也有对朋友才华的赞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少食苦不足”与“君实高世才”的对比,王安石表达了对自身能力的自责和对友人成功的羡慕。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个人的孤独感,也透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
诗中提到“哿矣哀此民”,这句话更是点出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心痛,反映出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而最后一句“华簪宁易投”,则传达了对荣华富贵之路的深思与感慨,表达了王安石对仕途与人生的理解。整首诗在情感上深沉而细腻,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读来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少食苦不足:指生活中小的苦难,诗人对此并不在意。
- 一官聊自谋:身为官员,却只能靠自己谋生。
- 为生晚更拙:年纪增大,能力却更加不足。
- 怀禄尚迟留: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却遥遥无期。
- 黾勉讵有补:努力似乎无济于事。
- 强颜包众羞:表面强颜欢笑,内心却感到羞愧。
- 谓我古人风:自认没有古人的风范。
- 知君以相优:感激朋友的关心与支持。
- 君实高世才:朋友确实才华出众,值得重视。
- 主思正绸缪:朋友的思考与规划非常周全。
- 哿矣哀此民:感叹百姓的艰难生活。
- 华簪宁易投:权力与地位的取得并非易事。
修辞手法:
- 对比:对比自身的平庸与朋友的才华,突出内心的自卑。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增强情感的共鸣。
- 排比:诗中多处使用排比,使得情感表达更为凝练有力。
主题思想:
全诗展现了王安石在面对个人困境与世事纷扰时的无奈和反思,表达了他对自身能力不足的自责以及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呼应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食”:代表生活的艰辛。
- “官”:象征着权力与社会地位。
- “华簪”:代表荣华富贵,反映出对权势的渴望及其难以获得的现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君”指的是谁? a) 自己
b) 朋友
c) 古人 -
诗中“哿矣哀此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悲哀
c) 愤怒 -
诗人对自身能力的态度是怎样的? a) 骄傲
b) 自责
c) 满意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答扬州刘原甫》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但王安石更侧重于个人的无奈,而杜甫则更多地抒发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生计的关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有差异,却都体现了深厚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