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楼待》

时间: 2025-01-01 14:00:39

手笔华岩梵笈新,更开宝地接迷津。

一声金磬人初静,月照空山草自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手笔华岩梵笈新,更开宝地接迷津。一声金磬人初静,月照空山草自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华岩山中写作的情景,手中的笔在梵笈(佛教经典)上挥洒自如,写出新意;更是开辟了这片宝地,与迷津相连。突然传来一声金磬声,令周围的人们都安静下来;月光照耀着空旷的山野,草木在春天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

注释:

  • 华岩:指华岩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风景秀丽。
  • 梵笈:佛教经典的书籍,象征着高深的智慧。
  • 宝地:指风水极佳的地方,也可以引申为心灵的净土。
  • 迷津:原意是指迷失方向的渡口,诗中指的是心灵上的迷惑。
  • 金磬:一种佛教用的乐器,声响清脆,象征宁静和致敬。
  • 空山:意指无人居住的山,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 草自春:草木在春天自然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学箕,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追求,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常以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结合。

创作背景:

《石桥楼待》创作于作者在华岩山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佛教的崇尚与追求内心的宁静形成了诗人的创作动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富有哲理的场景。开头两句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展示了诗人身处华岩山的写作情景,笔墨间流露出对佛教经典的敬仰及思考。后两句则通过金磬声的响起,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打破了喧闹,带来内心的平和。月光照耀下的草木,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引发对人生与宇宙的思考。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美,更传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诗人似乎在提醒我们即使身处繁忙的世俗中,也要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手笔华岩梵笈新:诗人以“手笔”自谦,强调在华岩山中书写新的思想和感悟。
  • 更开宝地接迷津:意在开辟更好的心灵空间,与心灵的迷茫相联系。
  • 一声金磬人初静:金磬声的响起使人们沉静下来,暗示内心的宁静。
  • 月照空山草自春:月光照耀下的草木,代表着生命的复苏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对仗: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通过“金磬”、“月照”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
  • 象征:草木的生长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佛教思想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华岩:象征灵性与智慧的追求。
  • 金磬:象征宁静与内心的觉悟。
  • 月光:象征清明与生命的延续。
  • 草木:象征生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华岩”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一座山
    • B. 一个城市
    • C. 一个湖泊
  2. “金磬”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喧嚣
    • B. 宁静
    • C. 繁忙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社会的批判
    • B. 对自然与内心的思考
    • C.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宁静和内心思考的追求。
  • 《山中问答》王维:描绘山中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石桥楼待》均通过自然景象引发内心的思索,但李白的作品更带有乡愁,而刘学箕的诗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哲理的探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歌选》:介绍古诗的背景和赏析。
  • 《宋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详细了解宋代诗人的创作背景与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