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善应随流妙意深,明明一箭中红心。当锋不是由基眼,对面銕山高万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深邃意境的感悟,善于应对变化的才能令人钦佩,明亮的箭矢正中红心,意象明确。当锋利之处不必依赖于根基的眼光,面对高耸的铁山,仿佛有无尽的高度。
注释
- 善应:善于应对、适应变化。
- 随流:顺应潮流。
- 妙意深:深邃的意蕴。
- 明明:清晰可见,明亮。
- 箭中红心:比喻准确无误的目标。
- 当锋:指锋利的地方。
- 基眼:根基的眼光,指基础或起点。
- 銕山:铁山,比喻高峻的山峰,象征艰难的挑战。
- 万寻:形容极高,寻为古代长度单位,万寻即非常之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端裕,宋代著名的僧人和诗人,生于一个文人世家。由于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卓越的诗才,他的作品往往充满哲理与禅意。其诗风清雅,语言简练,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结合,展现内心的沉思与感悟。
创作背景
《颂古十首》是释端裕在对古代诗词的研究与感悟中创作的一组诗作,主要表达他对古代诗歌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修行过程中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境遇的独特理解。开篇“善应随流妙意深”,强调了顺应变化的重要性,似乎暗示着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灵活的应对能力是生存的关键。接着“明明一箭中红心”,以箭矢的精准比喻表达了追求目标时的专注与果敢,彰显了对人生理想的坚定追求。
“当锋不是由基眼”,这里的“当锋”暗示着应对挑战时的果决,而“基眼”则反映出根本的视角与基础,诗人似乎在提醒人们,面对困难时应超越表面,直指核心。最后一句“对面銕山高万寻”,以“銕山”象征着艰难的挑战,诗人以此表达了对高峰的向往与对困难的无畏,展现了他勇敢追逐理想的精神。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哲学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在面对人生挑战时的智慧与勇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善应随流妙意深:强调应变能力和深刻的理解。
- 明明一箭中红心:表现出目标明确与追求的专注。
- 当锋不是由基眼:面对挑战时,不能仅依赖于基础视角。
- 对面銕山高万寻:象征着面临的高难度挑战和追求的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箭中红心”比作追求目标的准确。
- 对仗:如“善应随流,明明一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銕山高万寻”通过夸张表现高山的巍峨与挑战的艰巨。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顺应变化、追求目标和勇敢面对挑战的探讨,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灵活应对和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箭:象征着目标与追求,代表精准与果敢。
- 流:象征时间与变化,暗示顺应自然的智慧。
- 銕山:象征高峰与挑战,代表人生路途中的困难与考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善应随流”意指什么? A. 适应变化
B. 固守原则
C. 逃避现实
D. 盲目追随 -
“一箭中红心”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追求的果敢
B. 生活的无奈
C. 友情的珍贵
D. 时间的流逝 -
“銕山高万寻”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敬畏
B. 对理想的追求
C. 对人生的失望
D. 对他人的嫉妒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释端裕的《颂古十首》更加注重哲学思考与人生智慧,而李白则更偏向于抒情和自然景物的描绘。两者都展现了对理想与人生的深刻理解,但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释端裕与其诗歌》
此内容为您提供了对《颂古十首》的全面解析,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