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裴使君赋拟岘台》
时间: 2025-01-01 13:37: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为裴使君赋拟岘台
王安石
君作新台拟岘山,
羊公千载得追攀。
歌锺殷地登临处,
花木移春指顾问。
城似大堤来宛宛,
溪如清汉落潺潺。
时平不比征吴日,
缓带尤宜向此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为了裴使君而作,描绘了新建的岘台。你在新台上仿佛要与岘山相媲美,千年后羊公的足迹仍可追寻。歌声在这丰腴的土地上响起,春天的花木在这里生机勃勃。城池像是高耸的堤坝,溪水如同清澈的银河缓缓流淌。如今的安宁时光与昔日征伐吴国的日子无法相比,闲适的时光更适合在这里徜徉。
注释
- 君:指裴使君,王安石的友人。
- 羊公:指羊祜,东晋名将,以其治国理政而闻名。
- 歌锺:指歌声和钟声,表现了登高望远的情景。
- 殷地:丰饶的土地。
- 清汉:这里比喻清澈的溪水。
- 征吴日:指古代征伐吴国的战事,暗喻动乱的年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实施“熙宁变法”,其诗词作品以清新、平易、富有哲理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王安石仕途之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岘台的美丽景色,诗人抒发了对安宁时光的珍惜,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思考。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为裴使君赋拟岘台》是一首典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岘台的自然风光,传达出对友人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开头提到新台与岘山的对比,使人联想到高远的理想与追求,紧接着提及羊公的传承,既是对历史的敬仰,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
诗中有着丰富的自然意象,如“花木移春”和“溪如清汉”,表现了春意盎然的生机,渗透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描绘城池与溪水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宁静与和谐的氛围。最后,诗人以“时平不比征吴日”作结,反映出他对当下和平时光的珍惜,表达了希望在安宁中享受生活的心情。
整首诗构思精巧,语言凝练,展现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作新台拟岘山:你建造的新台与岘山相仿,暗示追求理想与卓越。
- 羊公千载得追攀:羊祜的事迹历久弥新,表达对伟大人物的仰慕。
- 歌锺殷地登临处:在这丰饶的土地上,歌声与钟声交融,描绘了登高的美好情景。
- 花木移春指顾问:春天的花木在这里生机勃勃,体现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 城似大堤来宛宛:城市如同高耸的堤坝,形象生动,暗示城市的安全与宁静。
- 溪如清汉落潺潺:溪水清澈流淌,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的幽美。
- 时平不比征吴日:如今的和平安宁与历史上的战争相比显得尤为珍贵。
- 缓带尤宜向此闲:在这样的环境中,亲近自然、享受生活是多么适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城似大堤”,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城市的特点。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拟人:春天的花木仿佛在向人们指引,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对友人的敬仰及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与闲适生活的珍惜,体现了王安石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台:象征新的希望与理想。
- 羊公:传承与历史的象征,强调人物的伟大。
- 歌声与钟声:象征文化的传承与生活的丰富多彩。
- 花木:生机与希望的象征,体现自然的美丽。
- 城与溪:安全与宁静的象征,体现人们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羊公”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 A. 王安石
- B. 羊祜
- C. 李白
- D. 杜甫
-
填空题:诗中描绘的环境给人以___的感觉。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时平不比征吴日”是在表达对战争的向往。(对/错)
答案
- B. 羊祜
- 和谐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李白的诗歌风格有所不同,王安石更注重描绘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而李白则常常表现个人情感与豪情壮志。两者在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表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