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一首别子固》

时间: 2025-01-14 17:37:26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

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

曰:学圣人而已矣。

”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

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

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

正之盖亦常云尔。

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

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同学一首别子固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
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
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
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辅而进之,其可也。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白话文翻译:

在江南有一个贤人,名叫子固,并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贤人,我非常仰慕他并与之交朋友。在淮南也有一个贤人,名叫正之,同样不是今天所说的贤人,我也非常仰慕他并与之交朋友。这两位贤人从未相遇过,口头上从未交谈过,书信往来也从未往来过。但他们的师承如同朋友,岂会完全相同呢?我考察他们的言行,发现二者之间的不相似实在是少之又少。他们所学的不过是圣人而已。学圣人的人,他们的师承如同朋友,必定是学习圣人之道。圣人的言行,岂会有二种呢?所以他们之间的相似性也是顺理成章的。我在淮南,为正之的道理而感到欣慰,正之也不会对我有疑虑。回到江南,为子固的正道而欣慰,子固同样也认为如此。我又知道了所谓的贤人,既相似,又相互信任毫无疑虑。子固写了一首怀友的诗赠予我,其大意是希望我能够达到中庸的境地。正之也常常如此说。安静地走向中庸的庭院,造访他们的堂宇,除了这两位贤人,还有谁呢?我以前并不敢自信我能达到这样的境地,也希望能从旁协助他们。只要辅佐并使其进步,这样是可以的。唉!官职有守,私情有系,聚会不可以常常举行,所以我写下《同学一首》以告别子固以警醒和慰藉。

注释:

  • 贤人:智慧、品德高尚的人。
  • 子固:特指江南的贤人,王安石的朋友。
  • 正之:特指淮南的贤人,王安石的朋友。
  • 中庸:指一种和谐的处世态度,强调适度和均衡。
  • 怀友: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怀念。

典故解析:

  • 圣人:古代指孔子及其教导的代表,强调道德和理智的重要性。
  • 中庸之道:源自《中庸》,强调道德修养和和谐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倡导新法,推动政治改革,主张以理治国。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安石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贤者品德的推崇,反映了他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同学一首别子固》通过对两位贤人的描绘,展示了他对友谊、学问与德行的深刻理解。诗中提到的子固和正之,代表了王安石心目中理想的友人形象,二人虽未曾相识,却因志趣相投而心灵相通。这种通过友谊建立的深厚情感,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展现了古代士人之间的高尚情谊。诗中反复提到的“贤人”与“圣人”,不仅体现了王安石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自身修养的要求。

王安石在诗中还提到中庸之道,强调了和谐与适度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切忌走向极端。诗的最后,王安石写下此诗以告别,既是对朋友的慰藉,也是对自身理想的警醒,表现出他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期待。整体上,诗作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既有对友谊的真实感受,又蕴含了人生的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思想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在江南有一位贤人,名叫子固。
  2. 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他并非今天所说的那种贤人,我非常仰慕他并与之交朋友。
  3. 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在淮南还有一位贤人,名叫正之。
  4.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这两位贤人从未见过面。
  5. 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他们之间从未交谈过,也从未书信往来过。
  6.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他们的师承如同朋友,岂会完全相同呢?
  7. 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我考察他们的言行,发现二者之间的不相似实在是少之又少。
  8. 曰学圣人而已矣:他们所学的不过是圣人而已。
  9. 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学习圣人的人,他们的师承如同朋友,必定是学习圣人之道。
  10. 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圣人的言行,岂会有二种呢?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子固与正之的对比,展现了友谊的深厚与思想的契合。
  • 排比:反复使用“贤人”“相似”“师”等词,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气势。
  • 象征:中庸象征着理想的生活态度,体现了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友谊的珍视、对贤人品德的崇敬以及对中庸之道的追求,强调了在理想追求中的和谐与适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贤人:象征智慧与道德。
  • 中庸:象征和谐与平衡。
  • 友谊:象征人际关系的深厚与纯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同学一首别子固》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安石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中庸”主要强调什么?

    • A. 极端的行为
    • B. 和谐与适度
    • C. 个人利益
  3. 子固和正之的关系如何?

    • A. 互相敌对
    • B. 从未相识但思想相近
    • C. 亲密无间的朋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思乡之情。
  • 《赠卫八处士》白居易:描写友谊的珍贵。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同学一首别子固》与白居易的《赠卫八处士》都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但王安石更注重于思想的契合与道德的追求,而白居易则更倾向于感情的流露与直接的关怀。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王安石传》
  • 《宋代文学研究》

相关诗句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下一句是什么

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上一句是什么

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下一句是什么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上一句是什么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下一句是什么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上一句是什么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下一句是什么

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上一句是什么

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下一句是什么

曰:学圣人而已矣。上一句是什么

曰:学圣人而已矣。下一句是什么

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上一句是什么

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下一句是什么

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上一句是什么

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下一句是什么

其相似也适然。上一句是什么

其相似也适然。下一句是什么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上一句是什么

江之南有贤人焉,下一句是什么

字子固,上一句是什么

字子固,下一句是什么

非今所谓贤人者,上一句是什么

非今所谓贤人者,下一句是什么

予慕而友之。上一句是什么

予慕而友之。下一句是什么

淮之南有贤人焉,上一句是什么

淮之南有贤人焉,下一句是什么

字正之,上一句是什么

字正之,下一句是什么

非今所谓贤人者,上一句是什么

非今所谓贤人者,下一句是什么

予慕而友之。上一句是什么

予慕而友之。下一句是什么

二贤人者,上一句是什么

二贤人者,下一句是什么

足未尝相过也,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