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蔡天启》

时间: 2025-01-19 20:48:31

杖藜缘堑复穿桥,谁与高秋共寂寥。

伫立东冈一搔首,冷云衰草暮迢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杖藜缘堑复穿桥,谁与高秋共寂寥。
伫立东冈一搔首,冷云衰草暮迢迢。

白话文翻译

我拄着拐杖沿着沟渠走,经过了桥,谁能在这个高秋的季节与我共同感受这份孤寂?
我在东边的山冈上停住脚步,轻轻地搔着头,冷冷的云和枯黄的野草在暮色中显得遥远无比。

注释

字词注释

  • 杖藜:拄着的拐杖,藜是指一种植物,这里指拐杖的材料。
  • 缘堑:沿着沟渠走。
  • 复穿桥:又经过桥。
  • 高秋:指深秋的季节。
  • 寂寥:孤独、寂静。
  • 伫立:停住脚步。
  • 搔首:搔头,表示思考或感慨。
  • 冷云:形容天空中的云冷冷清清。
  • 衰草:枯萎的草。
  • 暮迢迢:傍晚时分,远远的,形容时光的悠远和苍凉。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经典典故,但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文学上以诗、文、词均有成就,尤其以古诗和散文闻名。他主张“诗言志”,提倡诗歌应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创作背景

《寄蔡天启》创作于王安石政治生涯的某个阶段,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与友人蔡天启的深厚情谊。高秋时节,天高云淡,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诗人将这种情感通过景物描绘传达出来。

诗歌鉴赏

《寄蔡天启》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诗作,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开头两句“杖藜缘堑复穿桥,谁与高秋共寂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孤独感。他拄着拐杖,沿着沟渠走,经过桥梁,显得孤身一人。高秋的时节,周围的景色愈发寂静,诗人不禁发问:在这无边的秋色中,谁能与我分享这份孤独呢?

后两句“伫立东冈一搔首,冷云衰草暮迢迢”继续深化了这种孤独感。诗人停立在东冈上,思绪万千,轻轻搔首,似乎在思考人生的种种。冷冷的云层和衰败的草木,映衬出他内心的苍凉与失落。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既有对自然的感慨,也有对人情的思索。

通过细腻的描写,王安石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感受到那份高秋的寂寥与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杖藜缘堑复穿桥:诗人以拐杖为伴,行走于沟渠之旁,穿过桥面,表现了他在秋天的孤独旅程。
  2. 谁与高秋共寂寥:诗人以问句形式表达自己的孤独,询问谁能在这个清冷的秋天与他分享这份寂寥。
  3. 伫立东冈一搔首:诗人停下脚步,轻轻搔头,表现出他的沉思和感慨。
  4. 冷云衰草暮迢迢:描绘出冷淡的天空与衰败的草木,深刻表现出秋天的苍凉与暮色的远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天的冷云和衰草比作诗人内心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对比。
  • 拟人:冷云、衰草的描写使自然具有人性化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色彩。
  • 对仗:全诗的结构工整,前后两句形成呼应,增强了诗意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孤独与思念展开,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传达了高秋时节的清冷与孤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秋:象征着成熟与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暗示着生命的衰退与孤独。
  • 冷云:代表着疏离和孤独,与诗人的情感形成呼应。
  • 衰草:象征着生命的逝去与时光的流逝,增强了诗的凄凉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杖藜”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拐杖
    C. 一种乐器
    答案:B

  2. “谁与高秋共寂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愤怒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冷云”和“衰草”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秋天的凄凉
    C. 夏天的热烈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柳宗元的《江雪》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寄蔡天启》和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感受。王安石通过自然景物表现内心的孤寂,而李白则通过对月的描绘引发思乡之情。两者虽手法不同,但都在传达一种深沉的情感。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