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辰龙关
作者:蔡琬 〔清代〕
一径登危独惘然,
重关寂寂锁寒烟。
遗民老剩头间雪,
战地秋闲郭外田。
闻道无人随匹马,
曾经六月堕飞鸢。
残碑洒尽诸军泪,
苔蚀尘封四十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独自一人攀登辰龙关的情景,感到惆怅。重重的关隘在寒雾中显得格外寂静。遗留下来的老百姓已是满头白发,战地的秋天显得格外宁静,城郭之外的田地也显得冷清。听说已经没有人骑马经过这里,曾经的六月里飞舞的风筝也已坠落。残存的碑铭上洒满了军人的泪水,苔藓侵蚀着尘封了四十年的历史。
注释:
- 径:小路,通往某个地方的道路。
- 惘然:迷惘,失去方向感。
- 重关:指关口,重重关卡。
- 遗民:指战乱后幸存的老百姓。
- 郭外:城墙外,指城市的边缘。
- 无人随匹马:无人骑马经过,形容荒凉。
- 飞鸢:指风筝,象征着自由与欢乐,现已坠落。
- 残碑:战争遗留下来的碑刻,记录历史。
- 苔蚀:苔藓侵蚀,象征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琬,清代女诗人,生于盛世,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与变迁。她的诗歌常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的情感,尤其是在战乱和社会动荡时期,展现了她对故国的深情怀念。
创作背景:
《辰龙关》创作于清代,背景是国家在战乱和变革中,许多地方遭受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诗人通过对辰龙关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逝去往事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辰龙关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对国家的深切思考。开篇“一径登危独惘然”,描绘了诗人孤独攀登的情景,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茫然和对往昔的惆怅。接下来的“重关寂寂锁寒烟”生动地刻画了关口的静谧,寒烟缭绕,仿佛历史的记忆在此停滞。
诗中“遗民老剩头间雪”意象深刻,白发苍苍的遗民与皑皑白雪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岁月的无情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战地秋闲郭外田”则将战场的悲惨与宁静的田园相对比,反映了战乱后生活的冷清与荒凉。
“闻道无人随匹马”让人感受到一种极度的孤寂,昔日热闹的场景如今已无人问津。再到“残碑洒尽诸军泪”,残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成了人们泪水的容器,深刻反映了战争的惨烈与人们的哀痛。
最后一句“苔蚀尘封四十年”则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四十年的时间虽然过去,但心中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故国的情感依然鲜活。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径登危独惘然:独自攀登险峻的道路,心中感到迷惘。
- 重关寂寂锁寒烟:重重关隘静谧无声,仿佛被寒雾锁住,令人感到孤寂。
- 遗民老剩头间雪:幸存的老百姓头发如同白雪,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苦难。
- 战地秋闲郭外田:战场的秋天显得宁静,城外的田地也显得冷清。
- 闻道无人随匹马:听说这里没有人骑马经过,十分荒凉。
- 曾经六月堕飞鸢:曾经的六月里,飞舞的风筝如今已坠落,象征着消逝的欢乐。
- 残碑洒尽诸军泪:残留的碑铭上满是军人的泪水,感叹战争的悲惨。
- 苔蚀尘封四十年:苔藓侵蚀着尘封的历史,四十年的岁月令人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飞鸢”比作自由与欢乐,反衬出现实的凄凉。
- 拟人:通过“寒烟锁住”表现环境的压抑感。
- 对仗:如“遗民老剩头间雪”,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辰龙关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思与对故国的怀念。诗人在反思历史的同时,也展现了对未来的茫然,情感基调既有悲凉又透出一种思索的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辰龙关: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国事的兴衰。
- 寒烟:代表着冷清、孤寂的环境。
- 白雪: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历史的沉重。
- 飞鸢:过去的欢乐与自由的象征。
- 残碑:历史的见证,记录了战争的悲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人描述的“重关”主要表现了什么? a) 欢快
b) 寂静
c) 热闹
答案:b) 寂静 -
填空题:诗中提到“遗民老剩头间__”,这个意象表现了什么?
答案:雪,表现了岁月的流逝和人们的苦难。 -
判断题:诗中“残碑洒尽诸军泪”表达了对战争的赞美。
答案:错误,表达了对战争的悲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蔡琬的《辰龙关》则更加侧重于个人的感慨与历史的沉思。
- 李白的《将进酒》:表现豪情与人生的短暂,而蔡琬的诗则充满了历史的沧桑与对往昔的追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蔡琬研究与诗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