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鼓鸣林小雨二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淅淅船篷雨点声,
疏疏江面縠纹生。
石峰斗起三千丈,
身在假山园里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小雨淅淅沥沥落在船篷上的声音,江面上泛起了稀疏的涟漪。高耸的石峰如同斗争般拔地而起,仿佛身处假山园林之中行走。
注释:
- 淅淅:形容雨声细微而连续。
- 船篷:船上的遮雨篷布。
- 疏疏:稀疏,形容江面涟漪的间隔。
- 縠纹:指水面涟漪的纹路。
- 石峰:指高耸的山石,形象化地表现了山的雄伟。
- 斗起:形容高耸,像是进行斗争一样。
典故解析:
该诗虽未直接引用典故,但“假山园”所指代的景象常见于中国传统园林,表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与闲适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的年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雨声、江面和高山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开头两句通过声音和视觉的结合,生动地描绘了小雨落在船篷上,营造了一种轻柔、细腻的氛围,而江面上的涟漪则隐喻了生活中细微而变化的细节。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石峰斗起”展现了自然的雄伟壮观,与前面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心中的壮阔与渺小。诗的最后一句“身在假山园里行”,则是一种自我反思,表明诗人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寻找心灵的归宿,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寄托。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融合,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淅淅船篷雨点声:细雨轻轻落在船篷上,声音清脆,展现出一种宁静的气氛。
- 疏疏江面縠纹生:江面上因雨水而产生稀疏的涟漪,象征着自然的细腻变化。
- 石峰斗起三千丈:高耸的山石如同争斗般直插云霄,表现自然的雄伟与壮丽。
- 身在假山园里行:诗人身处于仿佛园林般的环境中,表明一种归隐与自然相融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雨声赋予生命,使其如同在诉说。
- 对仗:诗中运用平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将石峰比作斗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的巍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出诗人在困境中的内心宁静与自我反思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生机与细腻,传达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江面:象征流动与变化,反映生活的无常。
- 石峰:象征高耸与壮丽,表现自然的雄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雨声? A. 石峰斗起三千丈
B. 淅淅船篷雨点声
C. 身在假山园里行 -
诗中提到的“假山园”指的是: A. 人工造的山水景观
B. 自然山峰
C. 一种植物 -
该诗的主题思想是: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自然的赞美与热爱
C.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自然景色,展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王维:两位诗人均擅长山水诗,杨万里的作品更具生活气息,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哲理与禅意。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