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过方山了,横山更绝奇。
争高一尖喜,妒逸众青追。
万马头惊拶,千旗脚恣吹。
娟峰恰三五,隔柳尚参差。
白话文翻译:
已经过了方山,横山的景色更是奇绝。
那里争相高耸的尖峰让人欢喜,妒忌那些悠闲的青山追逐。
万马奔腾的气势让人惊叹,千面旗帜在脚下随意飘扬。
细长的山峰恰似三五星辰,隔着柳树显得有些参差不齐。
注释:
字词注释:
- 方山:指方形的山,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山名。
- 横山:指横亘的山,形状独特,突出奇特之景。
- 尖喜:高耸的山峰让人感到欢喜。
- 妒逸:妒忌那些悠闲自在的青山。
- 拶:这里指惊吓、震动。
- 恣:随意、肆意。
- 娟峰:形容山峰细长而优雅。
- 参差:形容高低不平。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山水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内心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横山的奇特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反映了个人的精神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诗歌鉴赏:
《横山》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观察和细腻感受。诗中首句“已过方山了,横山更绝奇”便直接引入了主题,表达了从方山到横山的转变,横山的壮丽和奇特更使人惊叹。这种对比的手法突显了横山的独特魅力,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欢喜。接下来的“争高一尖喜,妒逸众青追”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其他山川的嫉妒,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美的渴望。
而“万马头惊拶,千旗脚恣吹”则用生动的描写将情景进一步具体化,展现了横山的气势和风光。在这里,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表现出对壮丽山川的赞美之情,仿佛万马奔腾、旗帜飞扬的场景就在眼前,令人振奋。最后一句“娟峰恰三五,隔柳尚参差”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峰的形态,表现出一种轻盈和优雅,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视觉感受。
整体来看,杨万里的《横山》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感人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宋代山水诗的特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过方山了,横山更绝奇。
表达了诗人经过方山后,横山的美景更让人惊叹。 -
争高一尖喜,妒逸众青追。
形容横山的尖巅让人欢喜,同时也表达了对其他山川的嫉妒。 -
万马头惊拶,千旗脚恣吹。
描绘了横山的壮丽气势,万马奔腾的场景令人震撼,旗帜在风中随意飞扬。 -
娟峰恰三五,隔柳尚参差。
描述了山峰的形态,似三五星辰,隔着柳树显得高低不平,表现出自然的美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比作星辰,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妒逸”表达山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增强了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横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对自由与美的向往,体现了宋代山水诗的特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方山:象征稳定与传统。
- 横山:象征奇特与自由。
- 万马:象征气势与力量。
- 千旗:象征辉煌与多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方山”指的是哪种山?
- A. 方形的山
- B. 圆形的山
- C. 高山
- 答案:A
-
“万马头惊拶”中“拶”的意思是什么?
- A. 震动
- B. 高兴
- C. 跑步
- 答案:A
-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横山的感情?
- A. 直接描写
- B. 比喻与对比
- C. 故事叙述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横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以山水为题材,表现对自然的热爱。杨万里更注重景色的壮丽与气势,王维则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