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光禄姚卿还都
作者: 苏颋 〔唐代〕
汉室有英台,
荀家宠俊才。
九卿朝已入,
三子暮同来。
不授纶为草,
还司鼎用梅。
两京王者宅,
驷马日应回。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政权有英俊的人才,
荀氏家族中有受宠的俊杰。
早晨的九卿已进入朝廷,
傍晚的三位儿子也同来。
不再授予他以纶巾做官,
而是让他掌管鼎的梅子。
两京的王者居所,
四匹马的车队应当回来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英台:指英才、杰出的人。
- 荀家:荀氏家族,代表着有才华的人。
- 九卿:古代的官职,负责国家大事。
- 三子:指三位年轻的才子。
- 纶:指官职,纶巾是古代文人的象征。
- 鼎:古代的烹饪器具,这里指代权力。
- 两京:指长安和洛阳,即汉朝的两个都城。
- 驷马:四匹马拉的车,象征着显赫的地位。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英才和家族背景,反映了唐代对人才的重视。荀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代表了儒家思想的精髓。诗句中所提及的“九卿”和“三子”多指当时的官员与年轻的才子,体现了对政坛新人的期待和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颋,唐代诗人,字子美,号望江,出身于书香门第,擅长律诗,风格清新婉约。他的作品多描写人生哲理和对友人的关怀,深受当时文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背景是当时政治动荡、人才流动频繁的时期。诗人在送别友人姚卿之际,表达对他前途的祝福和对人才的重要性的感慨。
诗歌鉴赏:
《送光禄姚卿还都》是一首充满温情与期待的送别诗。诗人通过描绘汉室英才与荀氏俊杰的情景,表达了对政治与人才的关注。开头两句提到“汉室有英台,荀家宠俊才”,不仅展示了历史上杰出人才的风采,还暗示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望与赞美。接着,诗人描绘了朝廷的繁忙景象,九卿早晨入朝,三子傍晚相聚,展现出一种繁荣的政治生活。这种交替的时间感,使得诗歌具有了一种动态的美感。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姚卿的寄托与期望。提到“还司鼎用梅”,蕴含着希望姚卿能在政治舞台上有所建树的美好愿望;而“两京王者宅,驷马日应回”,则通过对王者威仪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整体来看,诗人在送别朋友时,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也传达了对才俊的重视和对社会未来的期待,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室有英台:汉朝有杰出的人才。
- 荀家宠俊才:荀氏家族中有受宠的优秀人才。
- 九卿朝已入:早晨九卿已经进入朝廷。
- 三子暮同来:傍晚三位年轻才子也一同前来。
- 不授纶为草:不再给他官职。
- 还司鼎用梅:让他掌管更重要的权力。
- 两京王者宅:王者的居所有两个,都在两京。
- 驷马日应回:四匹马的车队应该快要回来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九卿朝已入,三子暮同来”,形成整齐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将“鼎”比作权力,暗示了政治权力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以及对社会人才辈出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英台:杰出的人才,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 九卿:代表朝廷的繁忙与重要性。
- 鼎:象征权力与地位。
- 驷马:代表显赫的身份与权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卿”是什么?
A. 官职
B. 学者
C. 农民 -
“两京”指的是哪两个城市?
A. 北京和南京
B. 长安和洛阳
C. 成都和杭州 -
诗人对姚卿未来的期望是什么?
A. 不再做官
B. 能掌握更大的权力
C. 外出游历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 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诗词对比:
- 苏颋的《送光禄姚卿还都》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诗,前者侧重于对人才的赞美与期待,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与感伤。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积极向上,后者则显得更为忧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与解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的美与内涵,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