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方骞驿》

时间: 2025-01-04 08:22:47

传置远山蹊,龙钟蹴涧泥。

片阴常作雨,微照已生霓。

鬓发愁氛换,心情险路迷。

方知向蜀者,偏识子规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发方骞驿
作者: 苏颋 〔唐代〕

传置远山蹊,龙钟蹴涧泥。
片阴常作雨,微照已生霓。
鬓发愁氛换,心情险路迷。
方知向蜀者,偏识子规啼。

白话文翻译:

在远山的曲径上行走,脚步却在湿泥中踉跄。
阴云密布像是要下雨,微弱的阳光透出,已经现出彩虹。
鬓发因愁苦而变白,心情在险恶的道路上迷失。
这才明白,向往蜀地的人,偏偏熟悉杜鹃的啼鸣。

注释:

字词注释:

  • 传置:在这里指放置,安置。
  • 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走路不稳。
  • 蹴涧泥:踩在涧水旁的泥土上,形容行走艰难。
  • 片阴:片片阴云。
  • 微照:微弱的光线照耀。
  • 生霓:出现彩虹。
  • 鬓发愁氛换:因愁苦而使鬓发变白。
  • 险路迷:在险恶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 子规:杜鹃鸟,声声啼叫,寓意思乡。

典故解析:

  • 子规啼:杜鹃啼鸣常被视为思乡的象征,古人常用杜鹃的叫声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颋,唐代诗人,字景晖,号汲江,晚唐时期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行旅途中,表达了在崎岖山路上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艰难旅程中的孤独与愁苦。

诗歌鉴赏:

《晓发方骞驿》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象与人物内心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道路的思索。首句“传置远山蹊”描绘了远山的曲径,给人一种遥远而难以到达的感觉,暗示了旅途的漫长与艰难。接着“龙钟蹴涧泥”则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出旅途的艰辛,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无奈与疲惫。

“片阴常作雨,微照已生霓”转折之中,描绘了天气的变化,阴云密布与微弱阳光的对比,既象征着旅途中的挑战与希望,也暗示了生活中的阴霾与光明。诗人用“鬓发愁氛换”来表达因忧愁而变白的鬓发,生动地体现了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令人感同身受。

最后一句“方知向蜀者,偏识子规啼”则点明了诗的主题,向往蜀地的旅人,虽然对路途充满迷惘,但对故乡的思念却愈发清晰。整首诗在意境上营造出一种既有自然美又富有情感深度的氛围,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沉眷恋与人生旅途的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传置远山蹊:描绘远山的曲径,给人一种遥远的感觉。
  2. 龙钟蹴涧泥:表现行走的艰难,脚步在泥泞中挣扎。
  3. 片阴常作雨:阴云密布,似乎随时要下雨,暗示旅途的艰辛。
  4. 微照已生霓:尽管艰难,微弱的阳光透出,产生彩虹,象征希望。
  5. 鬓发愁氛换:因愁苦而白头,表现内心的忧虑与不安。
  6. 心情险路迷:在艰难的旅途上迷失了方向,表现孤独感。
  7. 方知向蜀者:明白了向往蜀地的人,强调对故乡的眷恋。
  8. 偏识子规啼:熟悉杜鹃的啼鸣,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片阴常作雨”形象地比喻旅途的艰难与不易。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仗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微照已生霓”,暗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内心的感受相连。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的艰辛与内心的思念,表现了人在追求理想与归属感之间的挣扎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山:象征着目标与追求,遥不可及。
  • 涧泥:象征人生的艰难与困扰。
  • 阴雨:隐喻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
  • 霓虹:象征希望与光明。
  • 子规:杜鹃,代表思乡与离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龙钟蹴涧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失落
    C. 迷茫
    D. 轻松

  2. “微照已生霓”中的“霓”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友谊
    C. 希望
    D. 恐惧

  3.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A. 远山
    B. 涧泥
    C. 子规啼
    D. 阳光

答案:

  1. C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杜甫的《春望》:描绘战乱中的故乡情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 《晓发方骞驿》: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直接,后者通过旅途的艰辛与自然景象的变化来隐喻思乡情绪。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