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梅芳近 小春过矣,早梅意有开者,倚此讯之》

时间: 2025-01-06 08:46:03

金屋深,青禽小。

淡极琼瑶好。

雪窗愁绪,水驿音书未曾到。

冻箫怀旧响,蠹箧伤春稿。

正红消翠黯,清尽向人抱。

甚寻春,悔未早。

粉蝶须知道。

前村昨夜,故宿荒寒分多少。

素心天吐白,艳色人娇缟。

笑相逢、算输无意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梅芳近
小春过矣,早梅意有开者,倚此讯之
金屋深,青禽小。淡极琼瑶好。
雪窗愁绪,水驿音书未曾到。
冻箫怀旧响,蠹箧伤春稿。
正红消翠黯,清尽向人抱。
甚寻春,悔未早。
粉蝶须知道。
前村昨夜,故宿荒寒分多少。
素心天吐白,艳色人娇缟。
笑相逢算输无意巧。

白话文翻译:

小春已过,早梅似乎在开花,我在这里询问它的消息。
金屋深藏,青鸟在低飞。琼瑶般的花色淡雅动人。
雪窗外愁绪满怀,水驿的音信至今未到。
冰冷的箫声令人怀旧,虫蛀的书信伤春的作品。
红色的花儿渐渐消失,翠绿的色彩也黯淡无光,清幽的情怀向人倾诉。
我在寻春,感到悔恨未曾早来。
粉蝶子应该知道这消息。
前村昨夜,故乡的寒冷分给我多少。
素心如白天吐露,艳丽的色彩让人惊羡。
在偶然的相逢中,彼此的笑声算是无意的巧合。

注释:

  • 金屋:指的是深藏的房屋,这里比喻封闭的环境。
  • 青禽:青色的小鸟,象征春天的气息。
  • 琼瑶:指洁白的美玉,比喻早梅的花。
  • 冻箫:用冷的箫声,表达怀旧的情感。
  • 蠹箧:虫蛀的箱子,伤春的稿件,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作品的损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洵,清代诗人,以其婉约细腻的诗风著称。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展现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自然的敏感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早春时节,正值梅花初绽之际,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对春天的渴望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早梅为切入点,描绘了早春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愁绪。诗的开头通过小春的时间节点,引出梅花的开花意象,暗示春天的到来。接下来的描写中,通过对“金屋深,青禽小”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孤寂的环境。而“淡极琼瑶好”则突显了梅花的淡雅与清新,展示了诗人对美的向往和珍惜。

诗中反复出现的“愁绪”与“音书未曾到”,则表明了诗人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暗含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惆怅。而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不禁感到“甚寻春,悔未早”,这份悔恨与对春天的渴望相互交织,形成了诗的情感核心。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既有自然的描绘,也有情感的渲染,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春天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春过矣,早梅意有开者,倚此讯之”:表达了时节的流逝与梅花的开放,引发对春天的期待。
  • “金屋深,青禽小”:描绘了幽静的环境,青鸟象征春天的希望。
  • “淡极琼瑶好”:梅花的美丽,带有一丝淡雅的气息。
  • “雪窗愁绪,水驿音书未曾到”:通过景物渲染内心愁苦。
  • “冻箫怀旧响,蠹箧伤春稿”:怀旧的情感与对春天的伤感交织。
  • “正红消翠黯,清尽向人抱”:描绘了春天将逝的感觉,情感更加沉重。
  • “甚寻春,悔未早”:对春天的渴望与对时光的悔恨。
  • “粉蝶须知道”:蝶的轻盈与生活的无常。
  • “前村昨夜,故宿荒寒分多少”:乡情的思念与寒冷的对比。
  • “素心天吐白,艳色人娇缟”:自然的纯粹与人的娇艳形成对比。
  • “笑相逢算输无意巧”:偶然相遇所带来的情感波动。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将梅花与人情感相联系,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运用了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梅花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内心的情感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早梅:象征春天与希望。
  • 青禽:代表春的生机。
  • 雪窗:代表孤独与愁绪。
  • 冻箫:怀旧与时间的流逝。
  • 粉蝶:轻盈与生活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禽”指的是什么? A. 青色的小鸟
    B. 青色的昆虫
    C. 青色的花
    D. 青色的植物

  2. 诗中的“愁绪”主要是因为什么? A. 亲人的离去
    B. 春天的迟到
    C. 自然景物的变化
    D. 生活的无聊

  3. “甚寻春,悔未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春天的渴望与悔恨
    C. 对冬天的喜爱
    D. 对生活的不满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陈洵的《早梅芳近》都描绘了春天的意象,但杜甫侧重于社会动荡中的个人情感,而陈洵则更多地关注自然与个体的情感交织。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景物描写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