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行
篝灯驿吏唤人行,
寥落星河向五更。
马上谁惊千里梦,
石头冈下小车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篝火旁的驿站官吏在唤人出发,
星星稀疏,银河向天亮时移动。
在马背上,谁会惊醒那千里之外的梦?
石头山冈下,小车驶过的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篝灯:用篝火照明的灯,通常指在露天或简陋场所使用的火光。
- 驿吏:驿站的官吏,负责传递和接待行人。
- 寥落:稀少,零星。
- 星河:银河,指夜空中的星星。
- 五更:五更天,即黎明前的时分。
- 千里梦:指远方的梦境,象征遥远的理想或追求。
- 石头冈:指由石头构成的山冈。
- 小车声:小车行驶时发出的声音,通常指马车或轿子。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经典典故,但诗中提到的驿站和行旅的场景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描绘,反映出那一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君复,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浙江,致力于诗歌和山水游记的创作。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情感。
创作背景:
《晓行》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交替阶段,诗人通过描绘行旅中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旅程的思考,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感悟。
诗歌鉴赏:
《晓行》是一首描绘清晨行旅的诗,诗中展现了夜与晨、静与动的鲜明对比。开头两句通过“篝灯”和“寥落星河”描绘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氛围:驿吏在昏暗的灯光下呼唤行人,星星在天边渐渐消失,预示着新一天的来临。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时间的流逝,也暗示着人的旅途即将开始。
第三句“马上谁惊千里梦”引入了内心的思考,马背上的行人似乎在沉睡,远方的理想与现实的旅途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对梦境的珍视与对现实的无奈。而最后一句“石头冈下小车声”则将读者的视线拉回到现实,车声的响起意味着行旅的开始,梦境与现实的交错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复杂与多样。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人们在旅途中对理想的追求与内心的沉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程的感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篝灯驿吏唤人行:描绘了驿站的场景,驿吏在点燃的篝灯下呼唤旅人,暗示着旅程的开始。
- 寥落星河向五更:星星在晨曦前逐渐消失,表现出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种清晨的宁静氛围。
- 马上谁惊千里梦:马上的行人沉醉于梦中,暗示着对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反思。
- 石头冈下小车声:小车的声音打破了宁静,象征着现实生活的回归与行旅的继续。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篝灯”与“驿吏”,“寥落”与“向五更”,形成音韵和谐的对比。
- 拟人:通过“谁惊千里梦”表现内心的情感。
- 意象:如篝灯、星河、小车声等意象,增强诗的画面感和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的清晨景象,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传达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展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篝灯:象征着指引和希望。
- 星河:象征着远方的梦想和理想。
- 马:代表着旅途和人生的行进。
- 小车声:象征着现实的回归与生活的继续。
这些意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清晨行旅图,带有哲理性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晓行》是谁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范成大
D. 苏轼 -
诗中提到的“篝灯”主要是用来:
A. 取暖
B. 照明
C. 装饰
D. 显示时间 -
“千里梦”在诗中象征着:
A. 现实
B. 理想与追求
C. 旅行
D. 安静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同样描绘夜晚与行旅的诗作。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表现友人离别之情,主题相近。
诗词对比:
范成大的《晓行》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主题上都有对行旅的描绘,但前者更侧重于清晨的静谧与思考,而后者则更注重友谊与离别的情感。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出不同的生活哲学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范成大诗文集》
- 《诗词的世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