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和寄惠藤箧绝句 王禹偁 〔宋代〕
蛮藤编箧自番禺,锦袋罗囊尽不如。 乞与扬州贮诗草,行春谁怕雨随车。
白话文翻译:
用南方特有的藤条编织的箱子来自番禺,它的精美远胜过锦袋和罗囊。 我请求用它来存放我在扬州写下的诗稿,即使春雨随行,又有何惧?
注释:
字词注释:
- 蛮藤:指南方特有的藤条。
- 箧:小箱子。
- 番禺:地名,今广州附近,古时以产藤著名。
- 锦袋罗囊:指用锦缎和罗纱制成的袋子,这里用来对比藤箧的精美。
- 乞与:请求给予。
- 扬州:地名,古代文化名城,诗人可能曾在那里生活或游历。
- 贮诗草:存放诗稿。
- 行春:春天的旅行或活动。
- 雨随车:指春雨随行,形容旅途中的自然景象。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显使用典故,但“行春谁怕雨随车”可能隐含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旅途的乐观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直抒胸臆著称,主张文学应反映现实,反对浮华。此诗可能是在他游历或任职扬州期间所作,表达了对南方工艺品的喜爱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王禹偁在收到来自番禺的藤箧后所作,表达了他对这件工艺品的喜爱,并希望用它来存放自己的诗稿,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珍视和对自然环境的乐观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南方藤箧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精美工艺品的欣赏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诗中“蛮藤编箧自番禺”一句,既点明了藤箧的来源,又暗示了其独特的工艺和美感。“锦袋罗囊尽不如”则进一步强调了藤箧的精美,通过对比,突出了藤箧的独特价值。后两句“乞与扬州贮诗草,行春谁怕雨随车”则表达了诗人希望用这件精美的藤箧来存放自己的诗稿,即使春雨随行,也无所畏惧,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珍视和对自然环境的乐观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清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蛮藤编箧自番禺”,介绍了藤箧的材质和来源,通过“蛮藤”一词,传达了南方特有的风情和工艺的独特性。
- 第二句“锦袋罗囊尽不如”,通过对比,强调了藤箧的精美和实用性,突出了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 第三句“乞与扬州贮诗草”,表达了诗人希望用这件精美的藤箧来存放自己的诗稿,体现了对诗歌创作的珍视。
- 第四句“行春谁怕雨随车”,以春雨随行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乐观态度,即使春雨随行,也无所畏惧。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锦袋罗囊尽不如”与“蛮藤编箧”进行对比,突出了藤箧的精美和实用性。
- 象征:“行春谁怕雨随车”中的“雨随车”象征着旅途中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旅途的乐观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精美工艺品的欣赏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乐观态度。通过赞美藤箧的精美和希望用它来存放诗稿,诗人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蛮藤:象征南方特有的风情和工艺的独特性。
- 箧:象征存放珍贵物品的容器,这里特指存放诗稿的容器。
- 行春:象征春天的旅行或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雨随车:象征旅途中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乐观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蛮藤编箧”来自哪里? A. 番禺 B. 扬州 C. 苏州 D. 杭州
-
诗人希望用藤箧来存放什么? A. 书信 B. 诗草 C. 画卷 D. 珠宝
-
诗中“行春谁怕雨随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忧郁 B. 悲观 C. 乐观 D. 冷漠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禹偁的其他诗作,如《村行》、《点绛唇》等,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诗风和创作主题。
- 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如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可以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主题。
诗词对比:
- 王禹偁的《村行》与这首诗相比,前者更多地描绘了乡村风光和田园生活,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工艺品的欣赏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禹偁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创作。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王禹偁的创作背景和文学地位。